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录
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京(今河南洛阳),传二世四帝,历时一十四年。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
南平(924年-963年),又称荆南、北楚,高季兴所建,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南平都城为荆州,辖荆、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当时,南平所辖的10州为邻道侵夺,只有江陵一城。高季兴到任后,...
早在商代就有数量较少的骑士和骑马习俗,同时代的北方游牧民族,更是被华族称作“骑寇,商的方国人:周人更是为商王朝养马闻名。诗经大雅就记载着周人祖先“古公瞏父,来朝走马”。
传说农历二月十二是百花的生日,人们称之为“花朝”,因此民间便有一个“花朝”之庆。而随着季节时令的替换,百花也以各种不同的容颜缤纷了大地。百花的玉容笑貌。为人们的生活平添了无数浪漫情趣。爱花惜花之人,自然也为百花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因此,在中国$#...
清末四公子是指晚清太子党,朝廷重要官员后代:谭嗣同、陈三立、吴保初、丁惠康,合称"清末四公子"。为"清末四公子"最常见的人选(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近代诗人小传稿》、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胡先骕《四十年来北京之旧诗人》、...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古称“军制”、“兵制”。它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军事体制、编制、管理教育、训练、军事职官、兵役动员、军队调发与战时指挥、粮饷...
五国相王,指的是战国中期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事件标志着周王权威的彻底消失。
古代西方军事对中国的影响一般不大,因为中国自身的强大对边疆就是一种巨大的内向压力,中间还隔着一个剽悍善战的少数游牧民族地区。在当时中西方交往中,中国对西欧的影响远胜对方,因此,象马超军团这样的逆向才有...
干支历,又称节气历或中国阳历,是一种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干支历法历史悠久、深奥莫测,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它以立春为岁...[百科]
平王东迁是东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的历史事件。周幽王时,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
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代,“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该书是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三部专著之一。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攻守易形,制止内卷化,指导方针是“尊崇周王室,诸侯不兼并,侵夺外夷地”。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
后晋(936年-94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从936年后晋高祖石敬瑭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帝,12年,另别称为石晋,初定都西京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后迁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
大江东去,弥漫在历史长河里的是是非非,永远说不尽。三国里,因为历史记载有限,记载内容偏局限,又或者历来就备受争议等等原因,给后人留下了不少未解之谜,越是不解,反而越是引人去探究去分辨出个最真实的结果。这次小编特意选择了三国里历来备受...
李昪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建立者,原名徐知诰,是南吴大将徐温养子,曾任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后掌握南吴朝政,累加至太师、大元帅,封齐王。937年(天祚三年),李昪称帝,国号齐。939年(升元三年),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景帝刘启去世,皇太子刘彻继位,是为汉武帝.第二年(公元前140年)十月,汉武帝定年号为建元元年,年号纪元开始出现在我国历史上.在汉武帝前的中国帝王没有年号,其纪元以一...二...三数计.汉武帝即位时有司上奏认为:元应当为天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