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双足的耍弄、平衡、表演、承重技能。表演者仰卧在小台上,双足向上,将各种轻重器皿家具置于脚上,靠脚的推动使其旋转、腾翻、改变角度,及至作出各种细致的难度很大的动作,表演种种技巧花样。除蹬物之外,还可以蹬人,或让人在所蹬的物件上作表演。蹬弄纸伞、毯子、扇子...[百科]
“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高山流水》,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百科]
皮影戏(ShadowPuppets),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百科]
改革奚琴,全长65厘米。琴筒竹制,筒长13厘米,筒前口蒙以桐木面板,面径9.5厘米。琴杆用乌木、紫檀或红木制作,为圆形柱状体、琴头呈弯月形朝前弯曲,杆的上部横置两个硬木制弦轴,轴顶呈葫芦形或圆锥形,轴长11厘米,轴头装有金属螺旋(又称直行铜轴...[百科]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乌江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共有四节。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改编的新版摆手舞,更易于学习和传承。摆手舞它...[百科]
形制结构结构、外形与月琴和彝族四弦相似。共鸣箱呈扁圆形,系用一整块扁圆形松木或椿木挖凿出腹腔、使其成为琴框和底板,上面盖以桐木薄板为面,琴箱直径25厘米、厚5.5厘米。面板中上部开有两个对称的圆形花格音窗,中央有一圆形小孔。琴头、琴杆用一整块红椿木或硬杂木制作,全长...[百科]
管身竹制,多使用首端带有竹节的细竹管制作。管长22厘米、尾端内径0.6厘米,在上端近竹节处,将管壁一侧削薄,用锋利小刀刻出一枚长方形竹制簧片,簧的根部与竹节相连,簧舌朝下。管身上开有四或五个圆形按音孔。经过改革,已出现八孔(前七后一)利罗。[百科]
彝语“马”为竹子,“布”为簧管,意即插上簧管的竹制气鸣乐器。又称布惹。管身竹制,用两支形制、音高相同的单管马布并列捆扎而成。大多开有五或六个按音孔,有的两支管身共用一个牛角制的喇叭口作为共鸣筒。由哨子、竹制管身与牛角管口组成...[百科]
范瑞娟(1924年1月6日-2017年2月17日),女,别名范竹山,1924年1月6日出生,浙江新昌县黄泽镇(今属嵊州)人,越剧范派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1935年4月18日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由黄炳文师傅启蒙,工小生。1938年春...[百科]
十八般兵器之一,九短九长之一,九短之首(刀)。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同时泛指可用于切、削、割、剁、刺的工具,与匕首合称亦为膳食器。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其形状为短柄,翘首,刀脊无饰,刃部较长。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刀逐渐发展为...[百科]
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增长。此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段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短期内气温继续升高,除青藏高原、东北、内蒙古和云南等省区内有一些常年无夏区外,我国各地日平均气温一般都升至22℃以上,为物候学上真正的夏季。夏至节气候...[百科]
蒲州梆子,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蒲州梆子,因发源于古蒲州而得名。晋中和晋北称之为“南路梆子”或“南路戏”,上党称“西府戏”,河南称“西戏”,在陕西省、甘肃省西北一带称“晋腔”、“蒲戏”、“山西梆子”、“梆子...[百科]
阿乌,彝族撒马支系和子君人边棱气鸣乐器。通体用粘土和泥捏制而成,也有的经焙烧成陶制。[百科]
女,中共党员,黄梅戏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中国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之一,“七仙女”塑造者,中国黄梅戏传承发展重要的开拓者和贡献者。严凤英10岁时开始学唱黄梅调,为族人所不容,后跟随严云高学戏,取艺名凤英。在1952年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以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折#$...[百科]
因其用木制成,故又称木笛,亦即横笛。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管身木制,通常采用当地生长的苹果木、杏木、枣木制作,将木棒掏空为管状[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