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寒论辩证广注日丹波元胤凡例一此书之述专以中寒另分一门今医书于杂证中闲言中寒而不详于伤寒论中则备言中寒而溷杂以致后学见证不明两者错治故仆于辩注伤寒论后复集此书以发明仲景奥旨。一此书分上...[书籍]
在编次上首先列“阴阳发病六经统论”一篇,将仲景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列于六经之首,作为总纲。然后按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排列六经,每经皆按先正治法、后变法的顺序编排,以法类证统方,对各篇原文详予注释...[书籍]
内容包括辨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脉证并治法,分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作者认为伤寒病证,邪之传经者为热病,直中者为寒证,治疗时二者不宜混淆。故将仲景伤寒论析分为二。[书籍]
证因类聚,方随证附,辨明异说,发挥隐旨。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揭示了伤寒方证一体的规律性。柯氏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书籍]
伤寒直格序习医要用直格,乃河间高尚先生刘守真所述也。守真深明《素问》造化阴阳之理,比尝语予曰:伤寒谓之大病者,死生在六、七日之间。经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古今亦通谓之伤寒热病。前三日,太阳、阳明、少阳受之,热壮...[书籍]
伤寒大白清·高世栻公元1644-1911年《伤寒大白》,伤寒著作。四卷。清·秦之桢撰。刊于1714年。秦氏以《伤寒论》中之疑难得此书可以尽白,故以“大白”为书名。作者指出治疗伤寒热病当分表邪、里邪、兼有表里...[书籍]
伤寒明理论宋·成无己公元1142年《伤寒明理论》,伤寒著作。四卷。金·成元己撰。约刊于1156年。作者对伤寒论研究很深,纵横无际,得心应手,故能深明其理,撰成此书。卷一-三扼要地辨析了伤寒50种证候的病象...[书籍]
伤寒辨要笺记程门雪辨六经仲师举伤寒而括阴阳,建六经而标病位,其论至简至易,实为前古不刊之训矣。徐洄溪曰:欲读伤寒论,必先识六经之本证,然后论中所言源流变态,形证色脉,合并疑似,用药加减异同之故,可以晓然,不致眩惑贻误...[书籍]
陶氏根据个人见闻,参考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体例和内容,予以补充修改而成。陶氏著作受朱肱《南阳活人书》的影响较大,而六种著作的内容颇多重复,有些证候的辨证条理不够清楚,所选方药也有杂乱之弊,后世颇多论评。[书籍]
本书首列总论,继则以证为纲,以方为目,言简而义明。是一部研究伤寒的参考读物。[书籍]
卷一-三扼要地辨析了伤寒50种证候的病象和病理,“使习医之流,读其论而知其理,识其证而别其病,胸中了然而无惑”(本书严器之序)。卷四专论方药,选《伤寒论》常用方20首,强调配伍制使的关系,并以经典医著结合个人体会加以分析。[书籍]
伤寒法祖宋·任越庵公元960-1279年《伤寒法祖》,伤寒著作。2卷,清·任越庵编撰。刊于1822年。此书系将柯韵伯所撰《伤寒论翼》予以删订而成。其中对伤寒的分经、立论悉遵柯氏原著。注释则又融汇了前人的合理观点。现...[书籍]
作者指出治疗伤寒热病当分表邪、里邪、兼有表里邪三种情况,确有见地。书中以长沙地区作为南北的界线,认为麻、桂北方可用,南方不可用,有其片面性。[书籍]
刘河间伤寒医鉴元马宗素伤寒医鉴天道有遭世而兴,事有遇时而显,此古今之常理,出于自然者也。且谓儒书衰灭,以后邪说蜂起,以淆乱六经之道,红紫乱朱,无以折衷。孝武皇帝,举用俊茂,罢黜百家之非,而六经之道始明。自汉而降,注述繁错,医书尤甚。况医乃人之司命,...[书籍]
《伤寒指掌》成书于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共4卷,卷一辨类伤寒及三阳经,卷二述三阴经及瘥后诸病,卷三论伤寒变症,卷四列伤寒类症[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