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台首末》(宋)胡知柔编钦定四库全书史部七象台首末传记类二名人之属提要臣等谨案象台首末五巻宋胡知柔编述其父梦昱获谴始末梦昱字季昭号竹林愚隠吉水人嘉定丁丑进士官大理评事以论济王事贬死象州寳庆元年追赠员外郎咸淳三年追谥刚简知柔于寳佑四年编其奏疏遗文后又益以谥...[书籍]
元诗选(清)顾嗣立编选◇初集◇卷首甲集乙集丙集丁集戊集己集庚集辛集壬集●元诗选卷首文宗顺帝◆文宗自集庆路入正大统途中偶吟望九华○自集庆路入正大统途中偶吟穿了氁衫便着鞭,一钩残月柳梢边。二三点露滴如雨,六七个星犹在天。犬吠竹篱人过语,鸡鸣茅店客惊眠。须臾捧出扶桑日,...[书籍]
本書(一冊一二一面七二、六○○字)不分卷,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藏抄本「臺灣番事」(未題作者姓氏)一書編印。蓋書中所述並不止於「番事」,並論及臺灣各種物產與通商事務,因改稱今名。按諸此事內容,實為清同治間美國駐廈門領事官李讓禮(LeGendre,或譯李仙得或李善德)寄其本國駐華公使...[书籍]
本書(一冊一四一面八四、六○○字)分四卷,蔣師轍撰。師轍字紹由,江蘇上元人。少負雋才,與兄師軾稱「金陵二蔣」。清光緒十八年初,應臺灣巡撫邵友濂之聘,於三月二十日抵臺,至八月二十一日離去,留臺僅六閱月(是年六月加閏);初則襄校臺南、臺北試務,嗣於四月間受臺灣通志局總纂約。惟因與志局...[书籍]
本書(一冊七二面四三、二○○字)不分卷,藍鼎元撰。作者里居、閱歷,已詳第一二種「東征集」篇。書首先列王者輔序及「自序」,次附長男雲錦撰「鹿洲行述」(此篇係今加入,採自「鹿洲初集」卷首)。「王序」有云:「康熙六十年,臺灣土賊朱一貴作亂,王師平之。鹿洲山人身在行聞,日睹風濤戎馬,豕突...[书籍]
本書(一冊三七面二二、二○○字)不分卷,翟灝撰。灝字笠山,山東淄川人。清乾隆四十六年,以增貢生筮仕閩南。五十八年,奉檄調臺;歷臺灣典史(兼攝羅漢門巡檢)、府經歷,數任彰化、南投縣丞,中曾一度署新莊。宦臺凡十三年,至嘉慶十年解組歸。在臺所撰「臺陽筆記」一編,內為記者九、為論者四、為...[书籍]
本書(一冊五二面三一、二○○字)原名「臺戰實紀」,分初集、續集各六卷;不著撰人。書中所述,皆為清光緒二十一年割讓臺灣而臺民抗拒日軍之事;雖以劉丞福為中心,但所敘戰況實與當時事實不符。每卷之首,仿章回小說體例,各加七言或六言聯語目錄二句。今改名曰「演義」,以其類「小說」故。蓋所以重...[书籍]
本書(一冊七九面四七、四○○字)係一集刊,收錄羅惇曧「割臺記」、俞明震「臺灣八日記」及吳德功「讓臺記」三種,因題稱「割臺三記」。「割臺記」綜述清光緒二十一年臺、澎割讓及臺民抗日之經過,文極簡略。作者羅惇曧另著「中日兵事本末」已刊於第四○種「臺海思慟錄」附錄中,請參閱「思慟錄」篇。...[书籍]
在臺近十年,因就見聞所及,並參志乘及其他文獻之異同得失,撰彙成編;書名冠以「蠡測」者,自云「非敢謂蠡測可以知海,亦欲來者知區區濫觴,尚非無本之學云爾』。文計十八篇,記「番事」者,有「臺灣番社紀略」、「水沙連紀程」、「番社近古說」等篇;考史事者,有「海外寓賢考」、「明魯王渡...[书籍]
圣母皇太后万寿诗香花淑节寿阳宫,透户玄云接上穹。德俪英皇符帝子,化覃江汉播王风。瑶斋瑞应星回电,金戺光浮月贯虹。坤厚无疆天下母,宫开嘉乐万方同。拜舞慈宁动晓钟,云璈响彻玉芙蓉。仲春晴色开仙杏,上苑祥光茂岱松。此日山尊仪瑞凤,千秋坤轴启飞龙。欢腾海宇同为祝,常见含饴衍庆重。...[书籍]
本書(一冊一八二面一○九、二○○字)分五卷、附「詩餘」一卷,林朝崧撰。朝崧一名俊堂,字癡仙,自號無悶道人;臺灣(今臺中)人。年二十一,值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割臺之變。後遂避亂桐城,轉徙申江;遍歷名山大川。既返故山霧隱,肆力於詩。當光緒二十八年時,倡設櫟社,更集諸同好互為唱酬,以...[书籍]
因乘舟直抵韋麻郎,曉以事理;荷人引去。先後在閩十五年,積功擢山東總兵官;天啟四年,乞疾歸。本書所輯,乃閩省縉紳所贈言。卷之一為碑,卷之二為記,卷之三為序,卷之四為古風,卷之五為七言律詩,卷之六為五言排律、七言排律及七言絕句;卷之末為「家言」,有叔懋學、弟右則兩人詩。此外,...[书籍]
续碑传选集续碑传选集一长龄长文襄公事略史善载甘肃宁夏镇总兵署和阗办事大臣署甘肃提督史公墓碑丁朝雄武显将军福建海坛镇总兵官丁公神道碑铭杨兆璜休致直隶广平府知府杨君墓表温承惠皇清诰授荣禄大夫太子少保直隶总督慎余温公墓志铭倪起蛟福建海坛镇总兵官镇海倪公神道碑铭孙大刚海坛镇总兵孙公家传(...[书籍]
甲、乾隆年各部造送内阁清册(节录台湾事件)一、户部造送内阁抄出摺奏事件清册(乾隆六年五月分)(一)二、户部江西司造送内阁抄出事件册(六年十二月分)(二)三、吏部文选司已未完事件册(八年五月分)(二)四、户部月终册(九年八月分)(二)五、户部当月官造送上谕奏摺事件册...[书籍]
诗辩一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於师...[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