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辩证广注清·汪琥注《伤寒论》研究性著作。一名《张仲景伤寒论辩证广注》,简称《伤寒辩注》。14卷。清汪琥(苓友)辩注。刊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汪氏认为:“伤寒之病,名虽为寒,其所见之证皆热”。故据《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书籍]
伤寒直格序习医要用直格,乃河间高尚先生刘守真所述也。守真深明《素问》造化阴阳之理,比尝语予曰:伤寒谓之大病者,死生在六、七日之间。经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古今亦通谓之伤寒热病。前三日,太阳、阳明、少阳受之,热壮于表,汗之则愈;后三日,太阴、少...[书籍]
与历代从文字考证、医理推论等方面来注解伤寒的医家不同,黄元御更注重对伤寒所言医理的自身体悟,这实际上是从实证的角度来注解伤寒,其独特的见解卓尔不群,自负古今无双。其书命名为悬解,亦有悟道而解脱之意,泛泛之言也。[书籍]
伤寒兼证析义长洲张倬飞畴着中风兼伤寒论晨窗雪霁,光射四壁,张子被褐方起,诵雪峤熟者春风劈烂椽之句,客有量屐过我而进苦雪篇者,中有冻馁相继倒一语,怃然久之,因呼从事炉头相与平章风雅,杯单内,论及医道之难,而伤寒为最难,伤寒而挟杂病者尤难,是以亘古绝无...[书籍]
伤寒捷诀者.予祖宫方则公之所着也.自古以来.伤寒之书.何啻充栋.而或失.或失则杂矣.且其间各执所见.建词立论.往往不同.问津者恒苦之.[书籍]
全书仅17009字,从热病证治角度发挥伤寒蕴义。上卷叙干支配脏腑、病因、运气主病、脉诊等统论内容;中卷论伤寒六经传变,并分析一些病症及其治法;下卷集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等方以及益元散、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等共34方。[书籍]
亦必与古人心心相印,乃能言之不谬,慈溪柯韵伯先生注张仲景伤寒论六卷。复自着伤寒论翼二卷,阐未发之藏,探独得之秘,其明辨详晰,使仲景千古不明之案一旦豁然。[书籍]
《重订通俗伤寒论》是伤寒、湿热病学中比较实用的一部诊疗方案,是俞根初、何廉臣、曹炳章三位老中医先后合作而经过徐荣斋中医师根据现代学理给以重订的。由于何先生的引证太渊博了,于是节目和词句之间不免呈露出繁复,而且编撰时失于合理安排,以致原书中存在着好些问题。现...[书籍]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金刘完素卷上伤风伤风之证:头疼项强,肢节烦疼,或目痛。肌热、干呕、鼻塞、手足温、自汗出、恶风,其脉阳浮而缓、阴浮而弱,此风邪在表。以上伤风之证,皆宜桂枝汤(第二)以解肌。伤风汗出、怕风,而加项强痛者,桂枝葛根汤(第三);伤风反无汗者,虽已服桂枝汤,...[书籍]
伤寒捷诀清·严则庵纂辑、裘庆元辑公元1644-1911年[书籍]
是一部研究伤寒的参考读物。[书籍]
伤寒论条辨明·方有执公元1368年—1644年《伤寒论条辨》,伤寒著作。八卷。明·方有执撰。刊于1592年。方氏认为《伤寒论》一乱于王叔和的重编,再乱于成无己的注释,失去仲景原著伤寒兼杂病的完整性。遂予重新编注、考订,并调整了若干条原文的篇次,删去了《...[书籍]
伤寒总病论宋·庞安石公元1100年《伤寒总病论》,伤寒著作。六卷。宋·庞安时约撰于1100年。卷一叙述六经分证;卷二谈汗、吐、下、温、灸等治法;卷三论析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症;卷四-五列述暑病、寒疫、温病等;卷六载伤寒杂方、妊娠杂方等。其处方用...[书籍]
伤寒贯珠集清尤怡卷一·太阳篇上辨列太阳条例大意伤寒一证。古称大病。而太阳一经。其头绪之繁多。方法之庞杂。又甚于他经。是以辨之非易。然非不可辨也。盖太阳之经。其原出之病。与正治之法。不过二十余条而已。其他则皆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也。假使治伤寒者。审...[书籍]
伤寒百证歌宋·许叔微述公元960-1279年《伤寒百证歌》,伤寒著作。五卷。宋·许叔微撰。许氏将《伤寒论》中证候等内容编列为100种,用七言歌诀予以阐析,并引据古典医籍详予注释,加深读者对所论诸证的认识。此非深研《伤寒论》精髓得其蕴义者莫能为。现存元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