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论
《原要论》清袁氏(佚名)目录总论论汗麻症干渴发热论论下体冷全身冷论口疮论腹痛论吐痰论唇舌干燥唇舌破裂舌苔论发斑论云暗看疹诸色论论咳嗽论鼻涕鼻衄鼻扇论发搐总附咳嗽...[书籍]
一、《伤寒论》的内容《伤寒论》是东汉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伤寒病证的部分。《伤寒杂病论》原16卷,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该书至魏晋时已有散失,经王叔和收集整理始得存世,后在流传过程中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北宋时期,政府...[书籍]
《尚论篇》是《伤寒论注十人书》系列之一,为医家经典之作。全称《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凡8卷,分前后两篇。前4卷为《尚论编》,详论伤寒六经证治,后4卷为《尚论后编》,推广春温、夏秋暑湿热病,以及温病症治方药,并附以与...[书籍]
以德之无积也如彼,而功之仅成也如此,微论汉、唐厎定之鸿烈,即以曹操之扫黄巾、诛董卓、出献帝于阽危、夷二袁之僭逆,刘裕之俘姚泓、馘慕容超、诛桓玄、走死卢循以定江介者,百不逮一。乃乘如狂之乱卒控扶以起,弋获大宝,终以保世滋大,而天下胥蒙其安。呜呼!天之所以曲佑下民,于无可付托...[书籍]
伤寒论东汉·张仲景公元25-220年《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伤寒论...[书籍]
原要论清·袁氏(佚名)公元1828年麻疹专著。《原要论》(1卷),清袁氏(佚名)撰于道光八年(1828年)。本书主论?症(即麻疹)诊治及合并症。详于论症辨状,对症用药。卷末附有虞氏麻疹治法。《麻疹备要方论》(1卷),清吴砚丞(亦鼎)编。书成于咸丰三年(1853年)。此书...[书籍]
《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书籍]
全书遵崇《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宗旨,以“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书中用方虽多延用《内外伤辨惑论》,但又作了进一步的理...[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二禹贡论书类提要【臣】等谨案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山川地理图二卷宋程大昌撰大昌有易原已着録宋史艺文志载大昌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又禹贡论图五卷陈振孙书録解题则谓论五十二篇后论八篇图三十一王应麟玉海则谓淳熙四年...[书籍]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因时期宋钅开尹文的“心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干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书籍]
卷一为总论,分述阴阳水火气血、男女异同、脏腑病机、脉证生死、用药宜忌、本书补救论;卷二论述血上干证治,诸如吐、呕、咯、唾、咳血等血证14条;卷三为血外渗证治,有诸如汗血、血箭、血痣等7条;卷四为血下泄证治,有诸如便血、便脓、尿血等6条;卷五为血中瘀血论...[书籍]
《盐铁论》是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撰写的重要史书,作者是西汉的桓宽,桓宽字次公,在汉宣帝时举为郎,后任庐江太守丞。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下诏将各郡国推举的贤良文学人士聚集京城,调查民间疾苦。这次聚会上,贤良文学们提出,盐铁官府垄断专营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是造...[书籍]
本书将中风病的病理、诊法及治疗等有关问题分为18论进行讨论,反映了上自《内》《难》,下迄清代的重要学术论点。并附医案数则。现有《三三医书》本。[书籍]
婴儿论清·周士祢公元1644-1911年儿科著作。1卷。清周士称撰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书中载述以下内容,即辨初生脉证并治以及寒热、发惊、疮疹、疳病、上焦病、中焦病、下焦病脉证并治。卷末附护养等论述。作者论病仿仲景意旨,并以证治为主,结合预防、护理,具有一定的学术...[书籍]
此书专论时病(指四时感受六气为病),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的理论,分述春温、风温、温毒、伤风、泄泻、痢疾、中暑、疟疾、湿温、秋燥、咳嗽、伤寒、冬温等各种时令病的病因、病理...[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