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
後與陸路提督林文察同定戴變,至五年離任。次年,因並自著「平臺藥言」等篇及在臺所上摺奏附入,合為八卷,校正付梓。總計前五卷係集前人之作,卷一為藍鼎元「鹿洲文集」三十二篇、魏源「聖武紀略」三篇,卷二有謝金鑾「蛤子難紀略」一篇、鄧傳安「蠡測彙鈔」四篇、周凱「內自訟齋...[书籍]
是書作於十七年,卷上分建置(疆域附)、通商、洋務、田賦、鹽政、籌餉、刑政、政事、水利等九目,卷下分文教、防務(海防附)、山水、勝景、人物、廟宇(城池附)、器用、衣服、風俗、時令、食物、天文、穀米、竹木、蔬菜、花卉、果品、草部、鱗介、獸類、禽鳥、蟲類、番部等二十三目...[书籍]
資料之彼此不同者,並作考異式之自註附於正文之下。書末附有「引用書目」,總計中、日文獻共五七十部(細按書中所引資料,尚有「三朝實錄」遺未列入,總計實不止此數)。作者在本書結尾云:『根據諸書,必期確實;而如其行文則會粹錯綜,務加刪潤,令其有次序。事雖專係鄭氏,...[书籍]
按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修至乾隆二十九年止,此冊似為繼續纂修「府志」而采訪;如證以道光九年至十年間臺灣知府鄧傳安「彰化縣界外獅頭社潭中湧現小山記」末有「會余將有修「府志」之役』語(記見第九種「蠡測彙鈔」),益信而有徵。雖續修「府志」未見有成,此冊對於乾隆二十九年以後有關志...[书籍]
所著有「寄鶴齋詩集」、「古文集」、「駢文集」、「詩話」、「八州遊記」、「八州詩草」、「中西戰紀」、「中東戰紀」及「瀛海偕亡記」等書,都百餘卷。此記敘割臺抗日事,上卷自當年三月馬關款成後臺灣建號民主國,訖九月臺南劉永福敗。又作者在民國十年有遊祖國之計,曾將無觸時忌之...[书籍]
本書(一冊六五面三九、○○○字)正文全卷凡五篇,題思痛子撰。另附錄「中日兵事本末」一篇,羅惇曧撰;「東方兵事紀略」(「臺灣篇」上下)二篇,姚錫光撰。「臺灣思慟錄」記清光緒二十一年日本進據臺灣時軍民戰守之經過,分臺防、臺北、臺灣(今臺中)、臺南、澎湖五篇。作者未具真實姓名,...[书籍]
取臺灣一節,行文多以敘事,而又多載諸人口中語,與本錄是兩樣筆;今兩存之』。本書書末附有商務印書館「校者跋」,說明間有疑義,亦不敢竄易。今本雖略正訛誤,當時因無別本參校,終難愜意。後得彭孫貽、李延昰撰「靖海志」,發見「志」載自祟禎十七年三月至康熙二十二年之文,多與本...[书籍]
辽文萃(清)王仁俊辑●目录序述例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辽史艺文志补证一卷●自序岁在戊戌客武昌官报局暇编辽文十四卷既脱橐嘉兴沈子培比部曾植侯官陈石遗孝廉衍怂恿付梓因循未果嗣闻江阴缪筱珊先生方辑此文遂置之甲辰春自宝塔洲还楚省先生示新刊六卷比斠旧稿...[书籍]
他的代表作《文史通义》和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我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文史通义》是章学诚对史学贡献最大的著作。他35岁开始撰写此书,并立下要"成一家之言"的宏伟目标。此书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其中《浙东学术》一篇,成于逝世前一年。可见该书撰述几乎历30...[书籍]
生於清康熙末年,與弟仕琇分以詩、古文名於世。年踰四十,始以例官德化教諭;乾隆二十八年,移鳳山。鳳山西南海中有小琉球嶼,因將赴任途中及在臺聞見以及郡邑志所載山川風土、昆蟲草木與內地殊異者詳予記述,間以五、七言宣諸謳詠,因名「小琉球漫誌」。全書計六編:曰泛海紀程、曰海東紀勝、...[书籍]
本書為清代臺灣早期文獻之一,後之修志者,率多取資。[书籍]
全書共有文八篇,依次為「天下沿海形勢錄」、「東洋記」、「東南洋記」、「南洋記」、「小西洋記」、「大西洋記」、「崑崙」及「內澳氣」;附圖六,計為「四海總圖」、「沿海全圖」、「正面圖」、「臺灣後山圖」、「澎湖圖」及「瓊州圖」。[书籍]
全書都一百四十篇,除首篇「開山撫番條陳」作於同治十三年外,餘均為臺灣道任內文稿(包括稟函札批等);但止於十年八月,以下未見編入。本書據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所藏抄本(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藏本同)略加整理,分卷排印。連橫「臺灣通史」撰有「劉璈列傳」,特為錄置卷首「弁言」之後;傳中...[书籍]
本書(一冊一九四面一一六、四○○字)不分卷,延平王戶官楊英撰。書為楊英追隨鄭成功征戰按年逐月之紀錄,極具史料價值。今加有「弁言」,備敘撰者其人、書名由來及內容概要。敘撰者則曰:『不知為何地人,其事蹟亦鮮見於他書。惟據本書所載,知其自永曆三年迄十六年,凡大小征戰,幾於無役不從,實為...[书籍]
本書(一冊九二面五五、二○○字)分上下兩卷,王松撰。松字友竹,又字寄生,號滄海遺民;新竹人,祖籍福建晉江。既長,奇氣虎虎、狂志嘐嘐,以詩酒自豪。當屆而立之年,正值乙未(清光緒二十一年)割臺之痛;嘗攜眷趣返故里。事定,重渡臺灣,託一廛以居,名曰「如此江山樓」。平居青鞋布襪,蔬食嘯歌...[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