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劭風俗通義,隋書經籍志入之雜家,前人評論,大都譏其不純,儕之俗儒;後進循聲,莫能原察。閒嘗繙{夗巾}其書,知其立言之宗旨,取在辯風正俗,觀微察隱,於時流風軌,鄉賢行誼,皆著為月旦,樹之風聲,於隱惡揚善之中,寓責備求全之義;故其考文議禮,率左右采獲,期於至當,而不暖姝於一先...[书籍]
今據「痛史」本排印,並依考證,逕題「阮旻錫撰」(詳見「弁言」)。旻錫字疇生,福建同安人;世居海上。明崇禎甲申國變,方弱冠,慨然謝舉子業。師事曾櫻,傳性理學。海上鄭氏軍興,與洪初闢等同人儲賢館。清康熙二年(明永曆十七年),海上竟棄金、廈兩島,旻錫不及從;嗣出遊名山大川,北抵...[书籍]
臣等謹案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宋咸淳庚午導江黎靖徳編初朱子與門人問荅之語門人各録成編嘉定乙亥李道傳輯廖徳明等三十二人所記為四十三卷又續增張洽録一卷刻于池州曰池録嘉熙戊戌道傳之弟性傳續蒐黄榦等四十二人所記為四十六卷刋于饒州曰饒録淳祐己酉蔡抗又裒楊方等三十二人所記為二十六卷亦刋于饒州曰饒...[书籍]
其首章所載與孔穿辨論事,《孔叢子》亦有之,謂龍為穿所絀,而此書又謂穿願為弟子,彼此互異。蓋龍自著書,自必欲伸己說。《孔叢》偽本,出於晉、漢之間,朱子以為孔氏子孫所作,自必欲伸其祖說。記載不同,不足怪也。其書大旨疾名器乖實,乃假指物以混是非,借自馬而齊物我,冀時君有悟而正名...[书籍]
論眾則秦多,計強則燕弱。欲曰合從,心復不能。常食不識位,寢不安席。縱令燕秦同日而亡,則為死灰復燃,白骨更生。願先生圖之。」田光曰:「此國事也,請得思之。」於是舍光上館。太子三時進食,存問不絕,如是三月。太子怪其無說,就光辟左右,問曰:「先生既垂哀恤,許惠嘉謀。側身傾聽,三...[书籍]
則此論之不可不察也。重己三曰──倕,至巧也。人不愛倕之指,而愛己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愛崑山之玉、江漢之珠,而愛己一蒼璧小璣,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曙失...[书籍]
呂祖謙、朱熹編選之《近思錄》,取《論語》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之義,依次輯錄北宋新儒家周敦頤(濂溪)、程顥(明道)、程頤(伊川)、張載(橫渠)四人語錄,而呂祖謙、朱熹作爲編選者之見解自然也多有反映,故此一書實可囊括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學術之主體。[书籍]
武帝時,嬰嘗與董仲舒論於上前,其人精悍,處事分明,仲舒不能難也。後其孫商爲博士,孝宣時涿郡韓生其後也。[书籍]
至於詮釋文句,多用空言,不能如諸經《正義》根據典籍,源委粲然,則由王註掃棄舊文,無古義之可引,亦非考證之疏矣。此書初名《義贊》,後詔改《正義》然卷端又題曰《兼義》,未喻其故。《序》稱十四卷,《唐誌》作十八卷,《書錄解題》作十三卷。此本十卷,乃與王韓註本同,殆後人從註本合並...[书籍]
內容主要就史書的編撰編撰過程、時間,史料來源、真偽)、體例(異同優劣)加以考據,兼論政事、制度、人物之優劣臧否。[书籍]
書中有文三篇,其目為「臺灣驅寇論」、「上岑宮保撫番稟稿」、「臺灣生熟番輿地考略」;另有「生番歌」、「熟番歌」二首及「臺灣竹枝詞」七十五首。惟兩「番歌」前見於道光間柯培元著「噶瑪蘭志略」(見第九二種)中,似為輯編此書者--其子芷陔誤入。書末,今另收吳光亮「化番俚言」及王凱泰...[书籍]
不下帶編,還有不少篇幅屬於詩話性質,評論藝術上的得失,鈎稽詩人的立身行世,交待詩的本事等等,對研究清代的文學和作家,有所裨益。金埴是詞曲家洪昇、孔尚任的好友,書中談論長生殿、桃花扇的占了很多篇幅。同時,還記載了作者與他們的唱和之作。為研究清代文學提供了珍貴資料。不...[书籍]
其中所錄近事,並附「論列」,有裨參考之用。唐氏另有「臺陽集」(詠臺詩集),後收於第三○九種「臺灣關係文獻集零」中。[书籍]
在同安任五年,取其與大府論海寇及曉諭約束之文,編為「靖海紀略」一書。其前三卷大都為書札,止於祟禎三年九月;後一卷專屬文移--包括申詳示諭等件,另為起訖。書末,今另就「明清史料」戊編抄出有關鄭芝龍文獻四篇,作為「附錄」。[书籍]
还参考了胡粹中元史续编(简称续编)、邵远平元史类编(简称类编)、毕沅续资治通鑑(简称续通鑑)、魏源元史新编(简称新编)、曾廉元书、屠寄蒙兀儿史记(简称蒙史)、柯劭忞新元史,以及钱大明廿二史考异(简称考异)、汪辉祖元史本證(简称本證)等书。此外,并利用了批常见的原始...[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