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环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弗兰克·吉布尼认为,儒家伦理与美国现代经济民主主义的巧妙结合,是日本经济成功的秘密所在。政界和知识界的有识之士忧心忡忡,表示要重建精神价值。这些运动的中心内容就是把儒家伦理重新召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他们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了解中国、东亚并与之打交道...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牟宗三以其“道德的形上学”的建构成为这座思想花园里的一朵“奇葩”。质言之,以心性儒学为主流与正宗的中国文化关注的是人的道德生命。在牟宗三,分判是为了实现会通。第二至九章论说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体系的建构。其次,牟...
此种治学精神的确立,以及宋代“书院”的兴起,实是本之于范仲淹。一范仲淹具有鲜明的民本意识,这与其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有关。这种经历使他深知民间疾苦、社会利病。也就是说,君主要以仁义忠孝、贤能功绩为标准而授予“士”之爵禄,“进贤授能”,与君主“共理天下”。在范仲淹的思想...
笔者认为,从此契入最应紧紧扣住经世精神及其意义来了解、体认作为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之核心的儒学。儒家的经世并不是因职责所需而体现的。由此可见,儒家所关心的并不是一己的安乐,而是其亲友、以至天下百姓的安乐。他们开启并人格化了的经世精神,在《大学》...
基督教进入中国并和儒家思想发生碰撞是近世思想史上的大事,但国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如孟子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直是中国人处理家庭关系的一条铁律,但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怀疑过它的正当性。
宋胡仔《苕溪隐丛话前集西昆体》:“老杜诗既为世所重,宿学旧儒犹不肯深与之。”
从毕谌、孔融二人不同遭遇可以明显地看出曹操儒学中利己主义的影子。同时他的刑法观念也是继承了儒家思想。肉刑在汉魏时代是颇有争议的一种刑法,汉末的大儒崔实、郑玄及陈纪认为现有的刑罚不足惩恶,主张恢复这种古刑。
儒学倡导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是儒学给予人的终极关怀。儒学的宇宙秩序即伦理秩序,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取向。世界未来文化的复兴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本文之儒学指其广义为说。这就是孔子以来三千年的人生,这就是东方古老...
于是,包括儒者在内的殷商遗民便实际上被用人分而治之。但作为新兴统治者的周人在夺取政权之后,实际上也面临一个规范制度、重建秩序的迫切任务。
正如王引之稍后所批评的那样,惠栋在学术上考古虽勤,而见识不高,心不细,见异于今者则从之,大都不论是非。其中以学术贡献和影响而论,要数王鸣盛、钱大昕及江藩更为突出。由此反映了他的治学态度十分守旧。在经学和儒家学术的研究上,他不专治一经...
展望儒学未来,应该以儒门各派近200年间在中国的际遇为基础。中国式的政教合一,使儒学成了历代王朝法定的国家意识形态。在历次文字狱、冤案和戊戌政变等大小事件中均留下了此辈身影。外来侵略与内在专制是这个时期中国的最大忧患。在侵略者面前,中国...
展望儒学未来,应该以儒门各派近200年间在中国的际遇为基础。中国式的政教合一,使儒学成了历代王朝法定的国家意识形态。在历次文字狱、冤案和戊戌政变等大小事件中均留下了此辈身影。外来侵略与内在专制是这个时期中国的最大忧患。在侵略者面前,中国...
东汉时期,国学与儒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复兴。在政权更迭与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士人们寻求文化支柱,国学因此迎来春天,经学大师辈出,学术研究广泛传播。儒学不仅被重新解读,其精髓还融入社会实践,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
然而,在儒学“道统”观念确立之后,荀子长期被排除在“孔孟之道”的儒学主流体系之外,甚至还要承受若干曲解、误解和批评。荀子对孔子相当尊重,而对孟子及其学派却有尖锐的批评。以当时的社会影响而言,“孔孟之道”与&ldquo...
现象是由本体决定的,它们之间是本末关系。他主张天地万物以无为本,他的理论被称为贵无论。在社会政治领域,贵无论要解决的是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王弼认为,自然是本,名教是末,自然状态结束,必然产生长官治理民众的局面,而有尊卑之名。但是王弼本体论又有重要缺陷,由于他把本体规定为无,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