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史
崇祯是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最后一个年号。明朝败亡之后,李氏朝鲜一些士族私下仍然使用崇祯年号,如崇祯纪元后八十三年(1710年)、崇祯后再癸丑(1733年)、崇祯后百三十八年(1765年)等等,这被称作“崇祯纪元”。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后开始大规模营建都城,从1366年至1386年在原有城市基础上建成皇城、府城及外城三重。皇城以南北中轴线为主干,城内依中轴线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和乾清、坤宁二宫,是皇帝举行大典、处理朝政及居住场所。城中心建有钟楼、鼓楼。鼓楼东南的国子监是当...
戴进是明代“院体”画中突出代表,也是明代前期称雄画坛的重要人物,戴进在当时被称为“行家第一”,戴进的画被称为“浙派”。戴进以绘画技艺,于家乐、宣德年间两次被召入宫,在仁智殿供奉,遭同侪的谗忌,郁郁不得志而归钱塘故乡,一生贫困坎坷,死后则声望显著。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
时明军援辽之师大集,恰遇叶赫告急求援,明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杨镐遂于二月在辽时誓师,分兵4路,期借此消灭后金,解除东北边防威胁。努尔哈赤侦知明军分布,集八旗兵6万,乘明军部署未定,设伏以击。此时刘綎已进军深入300里至深河。这次萨尔浒...
里甲制度是明朝的基层组织形式。也是明朝政府推行黄册制度的基础之一。关于里甲制的编制,众多的学者普遍认为一百十户为一里是定制,且它一直保留至里甲制的瓦解。明初,明太祖制定一百十户为一里的规定是为了便于黄册制度的推行及完善地方机构等原因,而以一百十户为...
此后,王振虽有收敛,但太皇太后及三扬死后,更加肆无忌惮,飞扬跋扈,开了明朝宦官干政之先河。王振进宫不久就受到了明宣宗的信用,被派侍奉皇太子朱祁镇读书。他善于迎合太子的心理,很快便得到朱祁镇的欢心。朱祁镇即位后不久,升任他为司礼监太监。
明洪武八年四月,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刘基去世,享年64岁。明朝建立后,刘基先后担任太史令、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曾参与朝廷多项重大决策。洪武三年,刘基被封为诚意伯。后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被遣还乡。洪武八年,忧愤而死。朱元璋攻占浙东后,刘基应召到了南...
如明代的锦衣卫就是诏狱的一种,称之为:“明之自创,不衷古制”。“诏狱”作为古代中国特有的“刑政”称谓,在考察皇帝诏旨与国家狱政的关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明孝陵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为神道部分,的为陵团主体部分。陵园的主体部分,采用严格对称的纵轴形制,同前半部分依山势迂回之法正相反。前后共分为三进院落,方城明楼及宝顶坐落于后院。孝陵轶闻对于孝陵,曾有明太祖死后从都城十三城门同时抬出棺材的民间传说,因此,人们常...
宣德五年三月十日,宣宗朱瞻基陪皇太后拜谒长陵四宫后,将途中所见,作《纪农》一篇以示群臣,勉励群臣要知世事之艰难、吏治之得失,体恤百姓之疾苦。在文中宣宗以与农夫对答的形式,写出了农民四季劳作的艰辛。冬天虽有农暇,但要应县衙的劳役,是少有休息时间的。据说宣宗听了这位农夫的话后...
“京都三明”又被称为“中兴三明”,是东晋时蔡谟、诸葛恢、荀闿三位名臣的合称。这个称呼来自《晋书·诸葛恢传》:“诸葛恢,字道明……于时颍川荀闿,字道明。陈留蔡谟,字道明。与恢俱有名誉,号曰:‘中兴三明’。人为之语曰:‘京都三明...
其历史悠久,外形与弹布尔相似,音色明亮,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演唱“十二木卡姆”伴奏。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传十四至十五世纪已流传在南疆喀什一带,后传至北疆和东疆,清代列入宫廷回部乐,称塞他尔。《律吕正义后编》:“司二弦一人,回名塞他尔”。[百科]
明代吏部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洪武时规定三年一考,后改为十年一考。弘治年间规定六年举行一次,清代改为三年,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
在当时中西方交往中,中国对西欧的影响远胜对方,因此,象马超军团这样的逆向才有历史的巨大吸引力。相对来说,中国吸取游牧民族地区的影响更大,比如汉武帝的养马政策。西方要超越这个地区影响中原几乎不可能。只有在东汉末年的特殊环境下,像马超军团这样的特例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