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书》,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李百药撰,它虽以记载北朝北齐的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到南宋时,五十卷的《北齐书》仅剩一卷帝纪、十六卷列传是李百药的原文;其余各卷,都是后人根据唐代史家李延寿...[书籍]
《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属“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书籍]
《两同书》二卷,唐罗隐撰。隐字昭谏,新城人,本名横。以十举不中第,乃更名。朱温篡唐,以谏议大夫召,不应。後仕钱鏐为钱塘令。寻为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授著作佐郎,司勋郎中。历迁谏议大夫,给事中。《吴越备史》载隐所著有《淮海寓言》、《谗书》,不言...[书籍]
著有《白石道人歌曲》、《琴瑟考古图》、《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续书谱》一卷,意在继唐孙过庭之《书谱》,自来为书家所重。凡二十条,分论书体、用笔、用墨、临摹、章法、气韵等,对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有较深...[书籍]
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光庭为唐人,《续百川学海》及《汇秘笈》则题曰宋人。考书中世字皆作代,当为唐人。然《罗隐集》有赠光庭诗,则当巳入五代。其为唐讳,犹孟昶石经世民等字犹沿旧制阙笔耳。是书皆考证之文。《宋史。艺文志》作十二卷,《书录解题》作二卷,此本五...[书籍]
朱长文(1039年——1098年),宋代书法家。字伯原,自号灊溪隐夫。吴县(今属江苏)人。未冠举进士,著书不仕,名动京师。元祐中召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元符初卒。《六经》皆有辩说,又著《吴郡图经续记》、《琴台志》、《乐圃余稿》和《墨池编》等书。《续...[书籍]
《越绝书》十五卷,不著撰人名氏。书中《吴地传》称勾践徙琅琊,到建武二十八年,凡五百六十七年,则后汉初人也。书末《叙外传记》以廋词隐其姓名。其云以去为姓,得衣乃成,是袁字也。厥名有米,覆之以庚,是康字也。禹来东征,死葬其疆,是会稽人也。又云文词属定,自於邦贤...[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七古微书五经总义类【附録】提要【臣】等谨按古微书三十六卷明孙防编防字子双华容人考刘向七畧不着纬书然民间私相?习则自秦以来有之非惟卢生所上见史记秦本纪即吕不韦十二月纪称某令失则某灾至伏生洪范五行?称某事失则某徴见皆谶纬之说也汉书...[书籍]
读书训明祁承业范文正公少时,多延贤士胡瑗、孙复、石介、李觏之徒与之游,昼夜肄业帐中,夜分不寝。后公贵,夫人李氏收其帐,顶如墨色,时以示诸子曰:“此尔父少时勤学,灯烟迹也。”朱穆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饮食,差乃复常。及壮耽学,锐意讲诵。或时思至,不自知亡失衣冠,颠坠...[书籍]
越绝书是记载我国早期吴越历史的重要典籍。它所记载的内容,以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所涉及。其中有些记述,不见于现存其他典籍文献,而为此书所...[书籍]
--六九六年)唐代书画家,字承胄。一说赵州(今属河北)人,一说滑州匡城(今属河南)人。则天永昌中,官御史中丞、知大夫事,被酷吏来俊臣所陷。《书后品》一卷,《新旧唐志》、《崇文总目·小学类》、《书录解题·杂艺类》、《通志略》等均作《书后品》,而《说郛》...[书籍]
北齐书五十卷,作者唐李百药,内容记载了公元五三四年前后北魏分裂,东魏政权建立,中经五五○年齐代东魏,到五七七年齐亡为止的王朝兴亡史。为了区别於曾经割据江淮的齐朝,后人称之为「北齐」。和北魏一样,东魏--北齐仍然是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联合统治的封建政权。它的疆域南阻长江,和梁、...[书籍]
《非草书》一篇,专抨击草书。其时草书渐行,赵壹欲仍返于苍颉、史籀,此事势所不许。故其文虽传,其说终不能行。《法书要录》、《书苑菁华》等俱载此文。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孔达写书...[书籍]
欲观古法书,当澄心定虑,勿以粗心浮气乘之。先观用笔结体,精神照应;次观人为天巧,真率作作,真伪已得其六七矣;次考古今跋尾,相传来历;次辨收藏印识,纸色绢素,而真伪无能逃吾鉴矣。或得其结构,而不得其锋芒者,摹本也。得其笔意,而不得其位置者,临本也。笔势不联属,字形如算子者,集...[书籍]
《逸周书》本名《周书》,七十篇,实存五十九篇,内容涉及礼制、兵戎,有史事、有训诂,有政令、有说教等。《汉书。艺文志》著录名《周书》,今存五十九篇。因为《隋书。经籍志》误注为“汲冢书”,宋人李焘等考定汲冢未出《周书》,应为历代...[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