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
在西汉时期,刘向校书时加进了几篇别人的作品,如《初见秦》、《有度》和《存韩》的后半篇,最后定《韩非子》共五十五篇。韩非的思想成就超过了所有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总结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人代表性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成熟法治理论。他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书籍]
《人物志》的作者是三国的刘邵。隋唐志都把它列为名家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说名家是出于古代的礼官,《隋志》说:“名者所以正百物,叙尊卑,列贵贱,各控名而责实,无相僭滥者也”,可见名家的精神就是“求名责实,量材授官”。名学自先秦已经存在,如公孙龙、惠施,但其论说多散佚,《尹...[书籍]
后来,袁采请他的同窗好友、权通判隆兴军府事刘镇为自己的家训作序,刘镇在序中谈到袁采的这部书,“其言精确而详尽,其意则敦厚而委屈,习而行之,诚可以为孝悌,为忠恕,为善良而有士君子之行矣”(刘镇《袁氏世范序》,《丛书集成初编》第974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书籍]
韩信开基,耿弇发迹。味道模棱,琰之霹雳。萧宏钱愚,李憕地癖。君苗焚砚,锺繇阁笔。洪武讽帝,方庆悟君。好礼卧马,申屠轫轮。李密爱日,仁杰顾云。泰山北斗,凤鸟景星。陈頵高门,王濬广路。顗能友爱,登无恚怒。送穷愈文,逐贫雄赋。谢文二刻,柳诗三步。安仁八徙,田秋九迁。威王宝臣,奚...[书籍]
宅法举隅清锡山朱耀旭轮手辑序地理之学,由来旧矣,诗言公刘迁豳,重之以观其流泉,度其隰原,书言周公营洛,先之以卜涧水东,卜瀍水西,可知三代圣贤建都作邑,皆必辨山川之势,审阴阳之会,求得天地之形气所融结,以为千百年永固之基,秦汉以降,具有专书,若青囊,赤霆诸经,合阴阳...[书籍]
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寂因选晋阳宫人私侍高祖。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寂曰:"正为宫人奉公,事发当诛,为...[书籍]
姓氏唐臣纪刘文静,字肇仁。彭城京兆人。官至光禄大夫,封鲁国公。裴寂,字玄真。蒲州桑泉人。官至司空。赵文恪,并州人。官至都水监,封新兴郡公。李思行,赵州人。官至嘉州刺史,封乐安郡公。李高迁,岐州人。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封江夏郡公。姜宝谊,秦州上邽人。官至右卫大将军,封永安县公...[书籍]
太极拳经典论著大全太极拳之练法说明郑悟清著述太极拳练法说明郑钧学习赵堡太极拳的基本认识郭冬宝太极拳原理杨鑫荣太极拳入门须知李秒丰(花非花)太极拳序郑悟清著述太极拳的“内三合、外三合”李秒丰(花非花)太极拳架子三步审查法沈家祯先生著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张三丰著述太极拳精义述...[书籍]
许氏在试图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同时,却也难免顾此失彼。笔者在研究巴蜀《易》学发展史时。仍发现有不少可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不揣浅陋,力图对李鼎柞对《周易集解》的编纂及其《易》学等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望方家指正。一、李鼎柞其人其书李鼎祚以《周易集解》一书而知名于后世,但究其生平...[书籍]
平原古岸,帝王基业也。病中,贤人不得志也。病起,君子亨通也。○创意门美颂不可情奢,情奢则轻浮见矣;讽刺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贾岛《题李频山居》诗:“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此言小人将退也。薛能《题牡丹》诗:“见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此贤人复得相逢也。贾岛《...[书籍]
【补】吴兴刘承?嘉业堂重刻宋单疏本《周易正义》十四卷,附校记二卷。《尚书正义》二十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补】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影印宋刻本二十卷。吴兴张钧衡《择是居丛书》覆宋刻本二十卷,附校记一卷,刘氏嘉业堂重刻宋单疏本《尚书正义》二十卷,附校记二卷。《...[书籍]
刘宋末年,萧道成为相,荐陶弘景为诸王侍读。时陶氏尚不满二十岁,虽身在朱门,不与世人交往,唯以读书为务。因家贫,求改县令,不遂。永明十年(492年),脱朝服,挂于神武门,上表辞官,请入山修道。齐武帝诏许之,赐以布帛,敕命所在州县月给茯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饵。自此,隐居句容县...[书籍]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书籍]
御制题宋版前汉书冠冕琳琅天禄収因刋书目阅从头【内府旧藏宋椠前汉书为天禄琳琅之冠兹因校勘四库全书总目复阅及之更觉其精妙罕匹】呉蔵本自赵魏国楚得重归王弇州久入上方不知故【其书初为赵孟頫所蔵入明则自陆顾两家展转流传归之王世贞赵与王皆于卷前自画其像王并有防向雄题识简端亦未及此次之经意也】...[书籍]
及观《三国演义》至末卷,见汉刘衰弱,曹魏僭移,往往皆掩卷不怿者,众矣。又见关、张、葛、赵诸忠良反居一隅,不能恢复汉业,愤叹扼腕,何止一人!及观汉后主复为司马氏所并,而诸忠良之后杳灭无闻,诚为千载之遗恨。及见刘渊父子因人心思汉,乃崛起西北,叙拟历汉之诏,遣使迎孝怀帝...[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