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论
不知前言是讲立法,后言是论取势,二者不兼,焉能尽妙。唐代北海、河南书,真是善于取势者。(43)欲知后笔起,意在前笔止,明乎此,则笔笔呼应,字字接贯,前后左右,自能一气相生矣。(44)疏势不补,密势补之。《九成宫》“圣”字上画,“舜”字下点,皆补法也。若“乃”、“力”等字,左上...[书籍]
《原要论》清袁氏(佚名)目录总论论汗麻症干渴发热论论下体冷全身冷论口疮论腹痛论吐痰论唇舌干燥唇舌破裂舌苔论发斑论云暗看疹诸色论论咳嗽论鼻涕鼻衄鼻扇论发搐总附咳嗽...[书籍]
一、《伤寒论》的内容《伤寒论》是东汉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伤寒病证的部分。《伤寒杂病论》原16卷,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该书至魏晋时已有散失,经王叔和收集整理始得存世,后在流传过程中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北宋时期,政府...[书籍]
经学通论清皮锡瑞《易经》论变易不易皆之大义治经者当先知此经之大义,以易而论,变易不易比大义所在,二者当并行不相悖。《周易正义》第一论易之三名曰,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署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书籍]
《尚论篇》是《伤寒论注十人书》系列之一,为医家经典之作。全称《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凡8卷,分前后两篇。前4卷为《尚论编》,详论伤寒六经证治,后4卷为《尚论后编》,推广春温、夏秋暑湿热病,以及温病症治方药,并附以与...[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二书经衷论书?提要【臣】等谨案书经衷论四卷国朝张英撰英有易经衷论已著录此书不全载经文但每篇各立标题而逐条系説亦如其説易之例凡虞书六十三条夏书三十二条商书五十二条周书一百六十七条前有康熙二十一年正月进书原序一篇时英方以翰林学士侍讲幄故因事敷陈颇...[书籍]
春秋通论清姚际恒春秋通论序(前阙)书之旨亦隐而弗彰,不亦过与!妄夫目春秋为朝报,而春秋隐;愚夫尊之过高、求之过深,而春秋愈隐。然则春秋一经,有不亡于妄且愚之目者几希!故诸经之亡,皆亡于传注,而春秋为尤甚。何则?一经而有三传焉,又多乎哉!彼三传者,皆汉以上之书也,今之学...[书籍]
论语拾遗(宋)苏辙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八论语拾遗四书类提要臣等谨案论语拾遗一卷宋苏辙撰前有自序称少年为论语畧解其兄苏轼谪黄州时撰论语说取所解十之二三大观丁亥闲居颍川与其孙籀等讲论语因取轼说之未安者重为此书轼书宋志作四卷文献通考作十卷今未...[书籍]
论语全解(宋)陈祥道撰提要臣等谨案论语全解十卷宋陈祥道撰祥道字用之福州人元佑中为太常博士秘书省正字李廌师友谈记载其本末甚详晁公武读书志云王介甫论语注子雱口义其徒陈用之解绍圣后皆行于场屋为当时所重又引或人言谓用之书乃邹浩所著托之用之考宋史艺文志别有邹浩论...[书籍]
伤寒论东汉·张仲景公元25-220年《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伤寒论...[书籍]
原要论清·袁氏(佚名)公元1828年麻疹专著。《原要论》(1卷),清袁氏(佚名)撰于道光八年(1828年)。本书主论?症(即麻疹)诊治及合并症。详于论症辨状,对症用药。卷末附有虞氏麻疹治法。《麻疹备要方论》(1卷),清吴砚丞(亦鼎)编。书成于咸丰三年(1853年)。此书...[书籍]
《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书籍]
全书遵崇《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宗旨,以“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书中用方虽多延用《内外伤辨惑论》,但又作了进一步的理...[书籍]
本书是宋代哲学家、思想家朱熹对《论语》的注释,它是朱熹用力最勤的著作。附:《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四书上升为儒家经典的地位以后,诸多注解中最有权威和影响最大的一种。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原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从他父辈起,居住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平。生于南宋...[书籍]
卷一为总论,分述阴阳水火气血、男女异同、脏腑病机、脉证生死、用药宜忌、本书补救论;卷二论述血上干证治,诸如吐、呕、咯、唾、咳血等血证14条;卷三为血外渗证治,有诸如汗血、血箭、血痣等7条;卷四为血下泄证治,有诸如便血、便脓、尿血等6条;卷五为血中瘀血论...[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