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发微论宋·许叔微述公元960-1279年《伤寒发微论》,伤寒著作。又名《张仲景注解伤寒发微论》。二卷。宋·许叔微撰。许氏深研仲景学说,历述伤寒七十二证证治,阐解某些伤寒证候的用药法,并扼要地辨析了伤寒、中风、风温、温疟等病的脉证...[书籍]
作者指出治疗伤寒热病当分表邪、里邪、兼有表里邪三种情况,确有见地。书中以长沙地区作为南北的界线,认为麻、桂北方可用,南方不可用,有其片面性。[书籍]
《伤寒论条辨》为方氏研究《伤寒论》呕心之作。方氏指出仲景之书兼论伤寒杂病,六经应统伤寒杂病,而伤寒不能统六经,删去王叔和所撰之伤寒序例,将“辨脉法”、“平脉法”移至卷末,重编仲景原文,考订字句,详予注释。[书籍]
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揭示了伤寒方证一体的规律性。柯氏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书籍]
伤寒明理论宋·成无己公元1142年《伤寒明理论》,伤寒著作。四卷。金·成元己撰。约刊于1156年。作者对伤寒论研究很深,纵横无际,得心应手,故能深明其理,撰成此书。卷一-三扼要地辨析了伤寒50种证候的病象和病理,“使习医之流,读其论而知其理,识其证而别...[书籍]
卷一叙述六经分证;卷二谈汗、吐、下、温、灸等治法;卷三论析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症;卷四-五列述暑病、寒疫、温病等;卷六载伤寒杂方、妊娠杂方等。其处方用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参考诸家学说并结合人实践,有所补充。旨在注释《伤寒论》,却有不少越仲景藩...[书籍]
陶氏根据个人见闻,参考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体例和内容,予以补充修改而成。陶氏著作受朱肱《南阳活人书》的影响较大,而六种著作的内容颇多重复,有些证候的辨证条理不够清楚,所选方药也有杂乱之弊,后世颇多论评。[书籍]
伤寒溯源集清·钱潢公元1644-1911年《伤寒溯源集》,伤寒著作。原名《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十卷,二十二篇。清·钱潢撰于1707年。钱氏认为世传的《伤寒论》刊本、注本的条文,前后舛错,六经混乱。遂重予编订,详加诠释,各经皆列纲领,每方均有...[书籍]
刘河间伤寒医鉴元马宗素伤寒医鉴天道有遭世而兴,事有遇时而显,此古今之常理,出于自然者也。且谓儒书衰灭,以后邪说蜂起,以淆乱六经之道,红紫乱朱,无以折衷。孝武皇帝,举用俊茂,罢黜百家之非,而六经之道始明。自汉而降,注述繁错,医书尤甚。况医乃人之司命,所系尤重,殆非小...[书籍]
一日,天寒,〔艹热〕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书籍]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者,但恶寒甚轻,非若中寒及阴经之甚也。[书籍]
伤寒贯珠集清·尤怡公元1729年《伤寒贯珠集》,伤寒著作。八卷。清·尤怡编撰。刊于1810年。只取六经证治原文,不录前三篇和后八篇。以伤寒治则为纲,类列原文。本书为有影响的伤寒注本。现存多种清刻本,石印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书籍]
伤寒九十论宋·许叔微述公元960-1279年《伤寒九十论》,伤寒著作。一卷。宋·许叔微撰于1132年。本书记载许氏经治医案90例,并以《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籍结合作者个人的见解加以剖析,论述精要。作者于此书中提出“十剂”的方剂理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书籍]
伤寒来苏集卷一伤寒总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无热,指初得病时,不是到底无热发,阴指阳证之阴,非指直中于阴,阴阳指寒热,勿凿分营卫经络,按本论云,太阳病,或未发热,或已发热,已发热,即是发热恶寒,未发热,即是...[书籍]
伤寒论辑义日本人·丹波元珍著《伤寒论辑义》,伤寒著作。《聿修堂医学丛书》之一。七卷。日本·丹波元简撰于1801年。作者采辑从成元己以下数十家的注释加以折衷归纳,并结合个人心得,逐条阐析《伤寒论》原文。其原文则依宋·高保衡、林忆校订本。作者发挥其语言文字...[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