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时历
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尚书》是第一部散文集。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左传》与...[书籍]
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尚书》是第一部散文集。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左传》与...[书籍]
历官右补阙。党附李逢吉,为入关十六子之一。逢吉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以又新为行军司马,坐田伾事,贬江州刺史。(案:新、旧唐书皆云汀州刺史,而书中自称刺九江,则为江州无疑以二字形近而讹也。《书录解题》作涪州,则更误矣。)后又夤缘李训,迁刑部郎中,为申州刺史。训死,复坐贬,终於...[书籍]
后入都谒选,直到五十五岁时才授上海县丞,署海防事。六十三岁时,升任徐州通判。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农民军进迫徐州,凌濛初不肯出降,最后呕血而死。著作甚富,有《圣门传诗嫡冢》、《言诗翼》、《诗逆》、《诗经人物考》、《国门集》、《谭曲杂札》,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书籍]
五代时,福州曾一度升为长乐郡,故又名《长乐志》。编者采择北宋庆历三年(1043)林世程纂修的福州志资料,并增入庆历三年至淳熙九年计一百三十九年事,共四十卷,分地理、公廨、版籍、财赋、兵防、秩官、人物、寺观(末附山川)、土俗九门。所记五代十国事迹,可补正史的缺失...[书籍]
时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仕尧时,逐女魃于弱水,北人赖其勋,舜命为田祖。历三代至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积六七十代,至成...[书籍]
这部小说的情节十分曲折,它描述的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将军林时茂禀性忠直,因事与丞相高欢之子高澄结仇,他深恐高澄日后报复,就削发为僧,改名澹然,逃奔梁国。路上为民除害,以武艺高强、材德兼备,被荐为建康宝刹妙相寺副住持。正住持钟守净贪鄙好色,不守清规,澹然好言相劝,反...[书籍]
《辽方镇年表》民国吴廷燮●目录序上京东京南京中京西京彰武黄龙辽兴武定●辽方镇年表序江宁吴廷燮撰叙曰耶律运历绵亘二百边宇开拓轶魏与金史文过简纪辽故者又慨阙如详核纪传五京留守粗可成表兴中黄龙辽兴武定虽有断续亦为缀缉五国乌古开远天德此类节镇不隶诸京本宜为表阙佚过多别辑题名庶存厓...[书籍]
其传授源流,按汉朝人的说法,是先由孔子的学生子夏传给公羊高,公羊高伟给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都是口耳相传。到西汉景帝时,公羊寿才与其弟子齐人胡毋子都写在竹帛上。《公羊传》是极力主张大一统的,主张君臣等级观。《公羊传》采取问答的方式,在汉...[书籍]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楚怀王时,官至左徒,参与楚国内政外交大事。“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主张举贤授能,变法图强,遭到保守派的谗害排挤。怀王时曾被放逐于汉北一带;顷襄王时,第二次放逐,从此飘泊于江南...[书籍]
孔子死后,到魏国讲学,主张国君要学习《春秋》,吸取历史教训,宣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观点’,李克、呈起都是其弟子,魏文侯也尊以为师,相传《诗》、《春秋》等儒家经典就是由他传授下来的。学术界历来主张,此书为后人伪撰,而托附于子夏名下,《四库全书总目》认为...[书籍]
孔子死后,到魏国讲学,主张国君要学习《春秋》,吸取历史教训,宣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观点’,李克、呈起都是其弟子,魏文侯也尊以为师,相传《诗》、《春秋》等儒家经典就是由他传授下来的。学术界历来主张,此书为后人伪撰,而托附于子夏名下,《四库全书总目》认为...[书籍]
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顾祖禹随父避居常熟虞山,长期躬耕授业,过着"子号于前,妇叹于室"的清贫生活。虽如此,亦耻于追名逐利,走入仕途。相反,选择了以著书立说为手段,以图匡复亡明的道路。秉承父亲遗命,立志著述《读史方舆纪要》,"盖将以为民族光复之用"。自顺治十六年(1659年...[书籍]
事林广记卷之一【后集】○帝系类历代统系伏羲之后有神农神农之后有黄帝是古三皇传统也三皇之后有少昊少昊之后有颛顼颛顼之后有高辛高辛之后有唐尧唐尧之后有虞舜是古五帝传统也五帝之后有大禹是为夏后氏传十七君历四百余年而败亡于桀故汤承之是谓商王传三十君历六百余年而败亡...[书籍]
《大唐西域记》是唐代关于西域的一部历史地理著作,作者是唐代著名高僧、佛学理论家与翻译家玄奘。玄奘(公元600年,或作602年至664年),俗姓陈,名讳,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缑氏镇)人。他出身于儒学世家,十三岁时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武德元年(618年)至成都,从道基、宝暹等受学...[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