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
本書(一冊八二面四九、二○○字)不分卷,夏獻綸著。獻綸字筱濤,江西新建人。清同治十二年,任臺灣道。翌年,值日兵侵臺事件;事定,遂有「開山撫番」之議,得周巡南北內山。「輿圖」之作,即緣於此。圖成,計得幅大小凡十二,並附「說略」。其圖目,依序為「前後山總圖」、「臺灣縣圖」、「鳳山縣圖...[书籍]
本書(一冊一一三面六七、八○○字)分八卷,無錫丁紹儀撰。據「自序」,清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秋渡臺,嘗佐臺灣道仝卜年幕。在臺勾留八閱月,凡臺事之堪資談助者,輒筆識之,並附所見,便成此書。每卷分二目,按序為建制、疆域、糧課、稅餉、學校、習尚、營制、屯隘、海防、物產、番社、番俗、奇異、...[书籍]
第七種「東槎紀略」本書(一冊一二六面七五、六○○字)凡五卷,姚瑩撰。瑩字石甫,號明叔,晚號展和;安徽桐城人,進士。清嘉慶二十四年,任臺灣海防同知。道光元年,攝噶瑪蘭通判事。二年,丁父艱,扶櫬內渡。三年春,適同里方傳燧(穎齋)任臺灣府,復應邀渡臺襄助;至五年,始回內地。十八年,又歷...[书籍]
本書(一冊六九面四一、四○○字)分上下兩卷,林豪撰。豪字卓人,福建同安舉人。清同治元年秋,至臺灣。時彰化戴潮春起事,淡水林占梅奉檄辦團練,見而禮之,延主竹塹里第之潛園。及事平,遊府治,因就見聞所及,撰成本書。其篇目凡十八,列於卷上者:「戴逆倡亂」、「賊黨陷彰化縣」、「郡治籌防始末...[书籍]
本書(一冊七八面四六、八○○字)分三卷,與「閩海紀要」同為夏琳撰(見第一一種「閩海紀要」篇)。凡屬體裁、內容殆與「紀要」同,為紀述臺灣鄭氏之書;而且表裹一致,改以明朔紀年(並不另注清曆)。由於「易朔」,一反「紀要」,滿清人物,在職銜上改冠以「清」字;而對鄭氏,稱成功為「大將軍」(...[书籍]
本書(一冊七二面四三、二○○字)不分卷,藍鼎元撰。作者里居、閱歷,已詳第一二種「東征集」篇。書首先列王者輔序及「自序」,次附長男雲錦撰「鹿洲行述」(此篇係今加入,採自「鹿洲初集」卷首)。「王序」有云:「康熙六十年,臺灣土賊朱一貴作亂,王師平之。鹿洲山人身在行聞,日睹風濤戎馬,豕突...[书籍]
本書(一冊六三面三七、八○○字)凡四卷,朱景英撰。景英字幼芝,一字梅冶,號研北;湖南武陵人。清乾隆庚午(十五年),舉解元。三十四年,由寧德知縣,擢臺灣海防同知;三十九年,遷北路理番。公餘流覽圖籍,博雅自喜。「海東札記」,係在三十七年海防同知任內所作。目次下綴有「識語」云:『余貳守...[书籍]
本書(一冊三七面二二、二○○字)不分卷,翟灝撰。灝字笠山,山東淄川人。清乾隆四十六年,以增貢生筮仕閩南。五十八年,奉檄調臺;歷臺灣典史(兼攝羅漢門巡檢)、府經歷,數任彰化、南投縣丞,中曾一度署新莊。宦臺凡十三年,至嘉慶十年解組歸。在臺所撰「臺陽筆記」一編,內為記者九、為論者四、為...[书籍]
本書(一冊五二面三一、二○○字)原名「臺戰實紀」,分初集、續集各六卷;不著撰人。書中所述,皆為清光緒二十一年割讓臺灣而臺民抗拒日軍之事;雖以劉丞福為中心,但所敘戰況實與當時事實不符。每卷之首,仿章回小說體例,各加七言或六言聯語目錄二句。今改名曰「演義」,以其類「小說」故。蓋所以重...[书籍]
本書(一冊一三六面八一、六○○字)不分卷,林百川、林學源合纂。百川,清附生;學源,光緒二年入臺北府學,選用訓導。日人據臺第四年(光緒二十四年),應樹杞林辦務署之託,編修此志。按樹杞林,位在新竹城東南二十五里。辦務署所轄地區:東自油羅、西盡西排河、南極紗帽山、北暨九芎林。此志之纂修...[书籍]
本書(一冊一五六面九三、六○○字)首載鄭亦鄒撰「鄭成功傳」(日本浪華木孔恭世肅校本),次錄「清史列傳」「鄭芝龍傳」、「清史稿」「鄭成功傳」及署名匪石撰「鄭成功傳」三種。另有兩附錄:一為「延平二王遺集」,一為「鄭延平王受明官爵考」。鄭著「鄭成功傳」(分上下兩卷)作者鄭亦鄒,字居仲;...[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元文类提要【臣】等谨案元文类七十巻目录三巻元苏天爵编天爵有名臣事略已著录是编刋于元统二年监察御史王理国子监助教陈旅为之序所录诸作自元初迄于延祐正元文极盛之时凡分四十有三类而理序仿史记自序汉书叙传之例区为十有五类葢目录标其详序则撮其纲也天爵三居史...[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八大学证文四书类提要【臣】等谨案大学证文四巻国朝毛竒龄撰是书备述诸家大学改本之异同首列注疏本大学之真古本也次列汉始平石经本有録无书以原本不传且考騐旧文知即今注疏之本故不复列次为魏正始石经本即丰坊所依托者仍列于前从其所伪之时代也次为明道程子改...[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八呉都文粹总集类提要【臣】等谨案吴都文粹九巻宋郑虎臣编案苏州府志虎臣字景兆曽为防稽尉宋徳祐初自请监押贾似道杀之于木绵庵者即其人也是书于呉郡遗文综辑颇富其中如李夀朋之劄补新军汪应辰之申奏许浦水军赵肃之三十六浦利害郏亶之至和塘六得六失诸篇均有闗...[书籍]
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欧阳修说...[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