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四庫全書》、《知不足齋叢書》、《墨海金壺》、《珠叢別錄》、《學海類編》、《粵雅堂叢書初編》、《槐廬叢書四編》、《誦芬室叢刊初編》、《筆記小說大觀》、《叢書集成初編》、《彙刻太倉舊志五種》等本。龔明之(1091-1182),字希仲,自號五休居士,崑山(今屬江蘇)人。性至孝,屢試不...[书籍]
取臺灣一節,行文多以敘事,而又多載諸人口中語,與本錄是兩樣筆;今兩存之』。本書書末附有商務印書館「校者跋」,說明間有疑義,亦不敢竄易。今本雖略正訛誤,當時因無別本參校,終難愜意。後得彭孫貽、李延昰撰「靖海志」,發見「志」載自祟禎十七年三月至康熙二十二年之文,多與本書相同,...[书籍]
則此論之不可不察也。重己三曰──倕,至巧也。人不愛倕之指,而愛己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愛崑山之玉、江漢之珠,而愛己一蒼璧小璣,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曙失...[书籍]
呂祖謙、朱熹編選之《近思錄》,取《論語》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之義,依次輯錄北宋新儒家周敦頤(濂溪)、程顥(明道)、程頤(伊川)、張載(橫渠)四人語錄,而呂祖謙、朱熹作爲編選者之見解自然也多有反映,故此一書實可囊括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學術之主體。[书籍]
今邢氏論語疏引老子德經云:「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此其可徵之一也。然又考漢書注,如顏氏于魏豹傳,引老子道經曰:「國家昏亂有忠臣。」田橫傳引老子德經曰:「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楚元王傳引老子德經云:「知足不辱。」嚴助傳:老子所謂「師之所處,荊棘...[书籍]
武帝時,嬰嘗與董仲舒論於上前,其人精悍,處事分明,仲舒不能難也。後其孫商爲博士,孝宣時涿郡韓生其後也。[书籍]
自是銳意攻臺,迭上「密陳專征」、「決計進剿」、「舟師北上」、「海逆形勢」、「海逆日蹙」諸疏。二十二年六月,進軍澎湖,再戰而捷,鄭氏率屬以降;繼有「飛報大捷」、「齎畫求撫」、「臺灣就撫」、「齎繳冊印」、「報入臺灣」、「舟師抵臺灣」等疏。入臺以後,有「恭陳臺灣棄留」、「移動不...[书籍]
所載難免有疏失處,其中問題最多是人物姓名錯亂,有的史實存在明顯錯誤,但叙事「首尾詳具」,文筆也簡潔,為《新五代史》、《資治通鑒》等書引用,誠可補薛居正《舊五代史》所未及。今存汲古閣校宋本、四庫全書本、《紫藤閣書屋叢刊》刻本、《懺花庵叢書》刊本、《豫章叢書》刊本等。(以上按...[书籍]
書中有文三篇,其目為「臺灣驅寇論」、「上岑宮保撫番稟稿」、「臺灣生熟番輿地考略」;另有「生番歌」、「熟番歌」二首及「臺灣竹枝詞」七十五首。惟兩「番歌」前見於道光間柯培元著「噶瑪蘭志略」(見第九二種)中,似為輯編此書者--其子芷陔誤入。書末,今另收吳光亮「化番俚言」及王凱泰...[书籍]
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為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既而從討孫權,破之。軍還,權遣使乞降,上表稱臣,陳說天命。魏武帝曰:「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答曰:「漢運垂終,殿下十分...[书籍]
因勢破之。放言過之。四網羅之。得而勿有,居而勿守,拔而勿久,立而勿取。為者則己,有者則士,焉知利之所在。彼為諸侯,己為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取。世能祖祖,鮮能下下,祖祖為親,下下為君。下下者,務耕桑.不奪其時;簿賦斂,不匱其財。罕徭役,不使其勞,則國富而家娛,然後選士以司...[书籍]
其中所錄近事,並附「論列」,有裨參考之用。唐氏另有「臺陽集」(詠臺詩集),後收於第三○九種「臺灣關係文獻集零」中。[书籍]
在同安任五年,取其與大府論海寇及曉諭約束之文,編為「靖海紀略」一書。其前三卷大都為書札,止於祟禎三年九月;後一卷專屬文移--包括申詳示諭等件,另為起訖。書末,今另就「明清史料」戊編抄出有關鄭芝龍文獻四篇,作為「附錄」。[书籍]
朕聞唐虞之蹟紀于典謨文武之政布在方冊所以昭垂百代啟佑後人敻乎尚矣我二祖列宗創守同道著令史官簪筆丹陛一言一動大書特書暨乎因革鉅典臣下章奏莫不綜而載之以備一朝之史今所藏實錄聖德神功大較可睹已維我皇考光宗貞皇帝聰明天縱岐嶷夙成出閣蚤近乎師儒講讀不廢乎寒暑青宮養德為日彌深閭閻之疾...[书籍]
然度元兵勢盛且再至,乃還所獲馬,遣父老具牛酒謝元將曰:「守城備他盜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元兵引去,城賴以完。脫脫旣破士誠,軍聲大振,會中讒,遽解兵柄,江、淮亂益熾。十五年春正月,子興用太祖計,遣張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總其軍。太祖慮諸將不相下,秘其檄,期旦日會廳事。時席尚...[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