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注
李寿蓉,字篁仙,长沙人,清朝官员,著有作品《天影庵联语》、《天影庵全集》、《天影庵外集》。清朝官员
精通儒家经学,尤明"《三礼》学"和《孝经》、《论语》。撰有《论语义疏》十卷,略于传统的章句训诂和名物制度,而多以老、庄玄学解经。如《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其解曰:"重为轻根,静为燥本,君...
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研究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务,开创永嘉事功学派先志。著有《浪语集》、《书古文训》等。中国南宋哲学家
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岕茶汇抄》、《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
有《语孟辨笺》、《孙吴新注》。[人物]
庾肩吾,中国南朝梁代文学家、书法理论家。字子慎。原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隋书·经籍志》载有《梁度支尚书庾肩吾集》10卷,但李贺已经感叹不得见其遗文(李贺《还自会稽歌序》)。明代张溥辑有《庾度支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文学家、书法理...
弘历对其甚为敬重,二人常有诗文酬唱,载于《二希堂文集》。后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去世,卒年52岁。蔡世远一生主要致力于经学研究,治学师承张伯行、朱轼,对经学史上的汉宋门户之争,能力矫偏枉,持论公允,注意到汉儒与宋儒的各自特点。他的文章主要是序文、记传、...
专意为学,不求仕进,少从朱熹游,后隠居九峰山下,注《尚书》,撰《书集传》,其书融汇众说,注释明晰,为元代以后试士必用。南宋学者
裴松之之子,继承家学,博览宏识,官至南中郎参军,以注解史书著称于世。其著作《史记集解》是不朽的史学著作,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南朝史学家,“史学三裴”之一
伯希和曾就读于巴黎大学,主修英语,后入法国汉学中心学习汉语,继入国立东方语言学校,专攻东方各国语文历史。曾师从法国汉学家E.E.沙畹(1865—1918)等人学习,致力于中国学研究。1908年前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今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伯希和是欧美公认的中国学...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是汉...
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斯年曾任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代理校长(1945-1946)和台湾大学(1949-1950)校长。傅斯年任历史语言所所长二十三年,培养了大批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学等专门人才,组织出版学术著...
发表学术论文、艺术评论、随笔、诗词联语等计四十余万字。出版个人画集、文集、书法集、译著等著作十余部。作品参加国内外大型画展并举办多次个人艺术展。考察和访问国内外百余所博物馆、美术馆、历史遗迹。跟随陈佩秋先生研讨古代特别是宋元绘画鉴定...
谥文简,著有《何文简疏议》《何燕泉诗集》《馀冬诗话》《孔子家语注》等。[人物]
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清宣统三年(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元年(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民国六年(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