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西学的大规模东渐,这一问题成为现代儒学不可回避的问题。出于对“文化生命”的“承当意识”,牟宗三认为对宗教问题“不能不正视”。[1]81牟宗三高度重视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以此标准来判断,牟宗三认为,儒学就是宗教。[3]107尽管儒$##...
此会不仅是朱熹思想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而且是理学史,乃至整个儒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在此之前,朱陆的思想分歧已相当明显。吕祖谦的本意是要调合朱陆,不料在此会上双方依然各持已见。此次争论的结果不了了之。淳熙九年(1182),朱熹与浙东事功学$#...
儒家劝学作为传统文化精髓,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影响。其核心理念强调终身学习、求真务实与创新思维,为教育、职场、道德建设及全球化交流等领域提供了宝贵指引。通过融入现代生活实践,儒家劝学不仅助力个体成长,还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类文明进步。
吴虞认为,中国历史之所以仅成此一治一乱之格局者,其最根本的责任只能由儒教来承担。政治化的儒家就是政治权力高于社会;政治高于经济;官僚政治高于个人的创造性。这种形式的儒学,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必须加以彻底批判,才能释放一个国家的活力。
13—14世纪时,蒙古贵族为维护其统治,曾一度大力倡行崇儒政策。加上长期与汉族人民杂居,耳孺目染,部分回回上层,也对儒家思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买闾和哲马鲁丁还因力资兼善学,被分别授为嘉兴和镇江路儒学教授。赡思和伯颜,更是嗜儒成痹。后受业...
而周、二程与张分别代表理学的濂、洛、关三派。其实,自南北朝以来,佛教传播日益兴盛,广为士大夫阶层所笃信,而道教则代表本土信仰与佛教分庭抗礼。到了隋唐时期,儒学已濒临彻底被边缘化的严重危机了。可见“治怒”是整个理学中“克己复礼”与“修身”的主题。
李学勤先生认为,竹本《五行》入葬公元前300年左右,而墓中竹简的书写时间即成书时间当更早,其为孟子以前作品无疑。魏启鹏先生也认为《五行》大概成书早于孟子,是战国前期子思子之儒的作品。由此,形成两条不同的路线。而孟子之所以能够准确把握和传承儒学的内在精神...
跟儒家学拿得起儒家是追求入世、做事讲究原则,要求有进取精神、勇于承担责任、意志坚定。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这个世界上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精神或生存需求。去拿,如果你拿对了,你就能负担得起,就是拿得起。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总结...
而欲发明“内圣外王”之道,须“一”于儒学。意在说明体现在儒家经典《六经》中的理论,是最高最完美的理论。这必将深刻影响汉初学术流变,预示了其可能成为社会的思想主潮。
儒学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对于国家生存和人民生命的关怀,是对个体和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命运、未来变化的责任和使命意识的表征。孟子认为达到诚的境界,是最高的乐道精神的体现。孔子仁学充分体现了人本精神。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道德标准。再次,爱人虽意味...
在后现代视域中对作为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的新儒学予以分析,有利于具体地透视这一问题。对西方现代文化采取批判的态度,这同样是从梁漱溟起新儒家基本的理论态度之一。五是集团人主宰的趋势导致了精神的平面化。
中国社会一直保持世俗状态从而使接受科学成为可能,儒学功不可没。“和”即协调,而协调的诀窍就是使各方适度妥协达成相对的一致与平衡。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人类,都要“好生恶杀”。家庭生活质量的低下导致家庭责任心的丧失,社会责任心也由此消褪,犯上作乱成为可能,社会由...
至于第二条庙数之制,其实际情况也与第一条同,都是殷代儒者最为习惯的工作。
第四节孔子与儒家经典的关系孔子到了晚年知道之不行,遂潜心于授徒和整理古代文献。
唐宋时期,儒学教育思想经历了从复兴到鼎盛的发展历程。唐代,儒学在太宗李世民的倡导下迎来复兴,科举制度的完善推动了儒学教育的普及。宋代,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理学体系,促进了儒学教育的伦理化。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