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诗别裁
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十九世纪初,小步舞曲构成交响曲奏鸣套曲的第三乐章,后又被谐谑曲所代替。其主要特点是节奏活跃、速度较快,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它常在交响曲等套曲中作为第三乐章出现,以取代宫廷风格...
由此,当时人(晚唐)称杜诗为诗史。其倡导诗缘情的观点是很明显的。唐诗传播有一特殊现象,就是唐人已经开始自选唐诗,并有明确的选诗标准。并将7首诗置于此集之首,可见对杜诗的重视。则其不选杜诗,并非有...
从文学研究立场说,主要是以史证诗。士人以继承人文创造人文和参与政治为职责。士志于道,和使天下有道,是孔子对士人品格的规定。2国身通一3,是《诗大序》对诗人品格的规定。《毛诗》是中国诗学的原始典范7。《毛诗》既注重以史证诗,又注重比兴艺术。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其相关材料则散见于各类文献,并无专门载籍。汤汉注陶、《钱注杜诗》、《柳如是别传》,是中国学术史上以史证诗发展的三座里程碑。...
流行二胡曲谱《军港之夜》苏小明演唱/刘诗召曲
清明节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因气候愈来愈天朗气清,温风拂面,花香萦怀,万事万物清和又朗润,因而称清明。清明节气有三候,分别是一候桐花纷纷开放,花事繁盛冶艳。因介子推被活活烧了三日,百姓们十分悲痛,故而以禁烟火的方式悼念。清明插柳,一说...
所以,在讨论东汉诗体流变时,这两种诗体将作为研究的重点。以《李陵录别诗》、《从军诗》和《古诗十九首》为代表。同意其中有西汉之作。《十九首》中余下五篇因无确凿证据证明为西汉之作,权归于东汉。逯氏指出所谓苏诗实则出于李集...
恐是仙家好别离,固教迢递作佳期。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来接归来迟。岂能无愈酬乌鹊,唯与蜘蛛乞巧丝。这首<七夕》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作品,也是唐代众多描写牵牛织女爱情神话的诗歌中的一首。自古以来七夕诗多是以牛郎织女会合为题材而在这首诗中,大...
陶渊明实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但无疑是得阳(现江西九江)的望族。只是陶渊明年幼丧父,家境日渐败落,对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卷三)将这些诗歌与《唐才子传》相互参证可以得知,贾岛与终南诸峰隐士确有非同一般的交情。此位厉宗上人应该也是终南山中贾岛的知交之一。送僧诗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风貌,原因可能是僧人乃方外人士,于世情、人事大都超脱出来,飘逸恬淡。“鹤”在诗歌中,往往是高蹈脱俗、...
夜晚与白天一起,共同构成了诗歌的世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月是太阴,日是太阳;太阳对应于男性、父亲,月亮对应于女性、母亲。因此,明月便常常成为诗人乡情相思、离愁别恨的寄托和象征,成为诗人抒发深切关怀与真诚祝福的表征与触媒。则属于后一种情况。#$...
古时,寒食节禁止烟火。这一切的隆重,皆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士介子推。那时,晋献公诡诸当政治国,沉湎女色,十分溺爱宠妃骊姬。晋献公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为申生,二儿子重耳,小儿子则名夷吾。当在外颠沛流离的重耳听闻太子被杀害时,悲不自胜。无奈之下晋文公命人放火烧山,以此逼介子推出山。晋文...
昨晚,由张南执导,梅婷、陈明昊主演的话剧《第二次别离》在国话先锋剧场首演。陈明昊在剧中出演欧律狄刻的父亲,他重新教会女儿使用语言,为她搭建容身的小屋,表现父亲的深沉之爱。梅婷和陈明昊是中戏同班同学,《第二次别离》也是二人联手成立的“蛇槃兔剧...
其一,杨士奇应制诗深受其台阁大臣的政治地位、政治角色及政治身份意识的影响。诗歌一方面是歌颂君主的宽大恩厚,另一方面是赞扬大臣们的“论献持王制”所达成的仁政局面的贡献,这大臣之中自然包括杨士奇自己。传达这种心声是表明自己对国家热爱的情感和负责的态度。
柳永的《雨霖铃》以其深情和细腻著称,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与心境,展现了人类情感的深邃与复杂。本文深入赏析该词,探寻其中的离别之情与人生况味。
此外,古诗并未明说客为何远游在外,而拟诗则明确指出“游宦会无成”,是出于寻求功名。在陆机远离家乡入洛期间,故乡始终是他内心最温暖的角落,也始终是他灵魂的一大归属。所以从这些内容来看,拟诗更符合陆机入洛后的身份,显然拟作应作于入洛后。所以陆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