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赋》是徐晓林女士创作的一首热烈奔放、色彩鲜明的古筝独奏曲。《黔中赋》属于标题式乐曲,由“琵琶咏”、“木叶舞”、“黔水唱”三部分组成。在实际演奏练习时,完全可以将这三个部分视为三个大的弹奏乐段。此几小节的弹奏,要注意表情和动作的配...
赶秋节是苗族民间在秋收前或立秋前举行的娱乐、互市、男女青年交往与庆祝丰收即将到来等为内容的大型民间节日活动。有的地方相传是神农派一男一女去东方,寻得种子回来,种五谷获得丰收,于是苗族先民称这对男女为秋公秋婆,赶秋节就是苗族先民为感恩...
皇上正式下令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节的活动,在南北各地广泛兴盛起来了。到了明代,吃月饼成为庆祝中秋的重要内容。强调“团圆”两字主题,形成鲜明特点。随后,将饼分给群臣共食,同庆胜利和欢乐。还有一种更为流行的说法,认为月饼起源于元末。此后,为了纪念这...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中秋夜灯内燃烛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六、偷葱偷菜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
她,就是全国闻名的豫剧大师——宋艳秋。宋艳秋老师的父母也是有名的戏曲演员,而宋老师也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父辈们的艺术天赋。12岁那年,宋老师正式开始学艺了。就这样,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宋老师终于获得了成功,赢得了许多赛事的金奖,成为了闻名海内外...
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邓遂夫先生校订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2007年4月版)则相反,弃底本而从众本,将“拜兴”改为“兴拜”。即云礼乐有降上神兴下神以供祭拜之意。若日“拜兴”,则不知所云。校订者由此而解...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亦称月光诞,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市场兴旺,时达半月。民间亲友间送礼品、致祝福。中秋之日,人们在村中旷地上竖起竹架,吊起灯笼,称“竖中秋”。万诚上岸后数月卧床不起,村民众议,需要“辟鱼”。数月后,他的秘书查了岭南...
应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滨州博兴小戏艺术节”组委会邀请,2013年9月21日至25日,由河南省曲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张英主演的《桑林收子》一剧参加了在山东滨州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滨州博兴小戏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并被评为“观众最喜爱的节目”。可以说,张英成为了这次小戏...
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
农历八月十五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早在两汉时,“中秋节”已见雏形,不过当时定在立秋日。到了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及饮酒对月等活动。从明清起“中秋节”便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许多少数民族中也很盛行...
徐晓林曲乐曲采用四川清音的音调,用夹叙夹唱的音乐语言,表现了辛弃疾词《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那种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欲吐还咽、耐人寻味的愁情。
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英雄末路当折磨。不过,我可以将《满江红》看作她的自拍。花木兰是不得已替父出征,秋瑾是,一个女孩子家,如此视家国兴亡为己任。想起琵琶女,想起白居易,想起同是天涯...
参加遂昌汤显祖文化节观看昆曲《牡丹亭》赋四绝句南溪伴奏月倾听,群岭围观列翠屏。滴酒未沾人竟醉,只缘一曲牡丹亭。莺声呖呖似甘霖,浸润情场多少心。爱有一回洵已足,这般佳梦世难寻。当回乐事赏心人,好曲销魂又怆神。听罢戏文添一病,吟怀善感不胜春。雨丝风片水悠悠,岭上馀音绕未休。好...
啃秋,又叫做咬秋,是汉族民间流传的一种节气风俗。啃秋一般在立秋节气啃,据说有表达丰收喜悦之意,也蕴含着人们祈愿五谷丰登的寓意。最经典的“啃秋”说法,是指立秋当天吃西瓜能把平时食入体内的猪毛等消化掉。 另外,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