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昧的无过于朱熹。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中国的旧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今古,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
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六:“援古刺今,箴戒得失,谓之箴。”《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述怀咏史,不过词人之习态,不可以为援古刺今。”
清·姚华《曲海一勺·述旨第一》:“立言者骛高,读书者好奇,与其詹詹,毋宁炎炎,古今一辙,颠扑不破。”
唐·长孙讷言《〈切韵笺注〉序》:“此制酌古沿今,无以加也!”
元·周文质《斗鹌鹑·咏小卿》套曲:“释卷挑灯,攀今览古。”
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赞》:“唯孟轲、孙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
太岁的历史(古书名一)[猜谜语]
回首烟波十四桥(古书)[猜谜语]
《商君书·开塞》:“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世。”
元张可久《端正好渔乐》:“人间开口笑樵渔,会谈今论古。”
三国·魏·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古今一揆,先后不贸。”
唐·崔珏《道林寺》诗:“今来古往人满地,劳生未了归丘墟。”
元张可久《端正好渔乐》:“人间开口笑樵渔,会谈今论古。”
宋刘恕《自讼》:“泥古非今,不达时变,疑滞少断,劳而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