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
1521年到1620年间是明朝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却只经历了三位皇帝。明王朝在历史的轨道上继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也进一步激化。长时间的稳定带来的是政治上的僵化与腐败,但是也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契机,这段时期是大明帝国最为繁荣...
人的主体意识在摆脱了传统儒学的束缚之后,获得了觉醒,整个文化领域,出现了迥异于两汉的独特面貌。玄学的“化”和“自性”与魏晋崇尚自然、个体的精神是一致的。他们将老、庄、易并列为三玄,并依傍儒学立宗。七子的文学创作虽因个性差异而各自有独特的风貌,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事实上,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流传着所谓“李氏当王”的谶语,历代农民起义常利用这一谶语号召民众,到明朝时期,则正式出现了“十八子之谶”,宋献策只不过是将这一谶语附会到李自成身上。出于职业习惯,宋献策对刘伯温轶事一定会很感兴趣,恐怕不会不知道“遇顺则止”的谶语。李自成对宋献策...
明朝从蒙古贵族手中夺得政权,对整顿和恢复礼仪非常重视。他们废弃了元朝服制,并根据汉族人的习俗,上釆周汉,下取唐末,将服饰制度作了重新规定。也就是说,明代文武官员的服饰是完全受制度与规章的严格约束的,明王朝统治者恰是通过各种官员不同服饰,即显示官序中...
永乐迁都又称明成祖迁都北平,是指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平,是具有中国历史重大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迁都北平,有利于控制全国的政局,同时有利于抗击北方蒙古人的南侵,也有利于经营东北地区。
虞允文命令各位将领列兵于江岸不动,将船队分为5队:两队傍东西岸;一队驻守中流,载精兵拦截金军;另两队隐蔽于小港,待机援救。这时,金兵已开始渡江,少数到达了长江南岸。虞允文于是亲临前线指挥,与金兵展开激战。金兵以为宋援军赶到,这才退兵。虞允文又命令将士用劲弩追...
宁夏之役即镇压哱拜之乱,是万历三大征之一。哱拜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月十八日纠合其子承恩、义子哱云及土文秀等叛乱。三月四日,副总兵李昫奉总督魏学曾檄,摄总兵事进剿,但叛军甚强。此后,明朝调麻贵驰援。四月,又调李如松为宁夏总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监军,...
商代中晚期,中国发明了铜、锡、铝三元合金;东周时期则产生了著名六齐合金规律。中国使用最早的青铜器铸造是石范铸造,大约出现在夏代。它使用次数较多,但不易加工,且不耐高温,故进入商代中期后,很快便被陶范所取代。因为这种文字多刻在青铜礼器中的钟和鼑上,因而又称钟鼑文...
木鼓舞,贵州省台江县、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长的树木躯干,凿空内部成型。一般木鼓舞为族群全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为族群的象征$#...[百科]
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冼(xiǎn)马官官居三品秦汉起始,做先马,后人可能误写,做"洗马",从此留下千古悬念。正史王朝统一将官名做"洗马",而不用"冼马"。明朝就经常有人嘲笑"洗马"一职为洗马的官,可见,洗意和现在相同了。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一个汉语成语,是指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有时也可将“明修栈道”省略掉,把“暗度陈仓”单独来使用。
在太宗亲临辽东后,唐军士气大振,攻克辽东城,太宗设辽东城为辽州。至此,净土宗的理论和行仪趋于完备,正式成为一个宗派在隋唐之际广为流传。慧远被奉为净土宗初祖。此后净土思想代有传习者,东魏昙鸾著《安乐净土义》、《赞阿弥陀佛偈》,是净土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善导的《观无量寿佛经疏》于8世纪时...
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
明初的翰林院官,都由各地推荐。政府一旦需要用人,即可从翰林院调用。开国功臣徐达去世明洪武十八年二月,明朝大将、开国功臣徐达去世。1367年十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25万大军北伐中原。朱元璋称帝后,徐达任右丞相兼太子太傅。徐达智勇双全,治军严#$...
崇祯是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最后一个年号。明朝败亡之后,李氏朝鲜一些士族私下仍然使用崇祯年号,如崇祯纪元后八十三年(1710年)、崇祯后再癸丑(1733年)、崇祯后百三十八年(1765年)等等,这被称作“崇祯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