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在魏与韩赵之战中,韩、赵联军在浊泽(今山西运城境)进攻魏军的作战。史称“浊泽之战”此战,联军在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由于赵、韩的严重分歧,因不能协同而由胜转败,使魏国终免于分割。
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两党争构,是发生于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治事件,发生于吴大帝孙权在位期间,大约始于吴赤乌五年(242年),结束于赤乌十三年(250年)。源于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而生的矛盾,及后引发起朝中大臣因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而分裂。最终孙和被废而孙霸被赐...
李郭之乱,指公元192年至公元196年间李傕、郭汜控制汉献帝刘协,把持朝政的历史事件。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旧部李傕、郭汜等人以为董卓报仇为借口率军攻陷长安,杀死司徒王允等人,掌控朝政达四年。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成功东迁至洛阳,并在曹操的控制下迁都许,李郭之乱结束,进...
三川口之战,又称延州之战,北宋与西夏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以宋败夏胜收场。
开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北周的基础上(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久等人的考证,北周留给隋朝690万户以及大量隐瞒的人口户口,隋朝通过接手北周、陈的大量人口以及清查他们留下的隐瞒户口,在开皇年间就达到了860万户,而隋朝后期大乱,“留给”唐朝200余万户(按《通典》记载杜正伦奏))&nb...
赵光义继承皇位,据说也有合法依据,叫做“金匮之盟”。传说杜太后于建隆二年病危,急诏太祖、赵普入受遗命。杜太后叫赵普当场写下誓书,太祖装入金匮。这个“金匮之盟”在太祖死后6年,才由已罢相在家、郁郁不得志的赵普说出。此外,铁制翻土农具还有钁头、铁鎝。
由于这一年是庚戌年,史称“庚戌之变”,充分暴露了严嵩当权误国和明政府的腐败无能。昆山腔的发展昆山腔为戏曲声腔、剧种,简称昆腔、昆曲或昆剧。明世宗还称之为师。陶仲文请在乡县建立雷坛以祝圣寿,受到一些御史、郎中、给事中的反对,但他们都被明世宗逮捕入狱。
郾城之战是宋金战争的一次著名战役。绍兴九年(1139),金朝统治集团内完颜宗弼一派得势,主张再次以武力迫使南宋屈服,夺回河南、陕西。次年,金朝分兵四路,东起两淮,西至陕西,向宋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宋廷被迫命令各路宋军进行抵抗。郾城之战是宋金双方精锐部队之间的一...
岑猛之乱是发生在明朝中期西南地区的一场土司变乱。岑猛(1489年-1526年),字济夫,明朝广西田州同知,土司。岑瑛之孙岑溥次子,1496年(弘治九年),岑溥废长立幼,舍弃了岑猇。1499年(弘治十二年),岑猇夺位,其父死,岑猇又被黄骥等所杀。直到1508年(正德三年),才被明朝廷升为同知。沈...
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的大蒙古国在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下走向分裂,除了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外,还有四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即四大汗国,分别是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
垓下之战是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灵州之战在我国历史上共发生了两次,分别为宋朝时期和唐朝时期。宋朝时期发生于公元996年5月;唐朝时期发生在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
董卓之乱,指东汉中平六年(189年)至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入朝后实行的专权暴政。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
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夏县之西)进行的一场决战。在约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夏朝在东方的属国商,乘机先征服邻近的夏属葛国(今河南宁陵北),保障商都南亳(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