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类方清·徐灵胎公元1759年清代流传下来的一本医书,4卷,成书于1759年。是书将伤寒论113方分为桂枝汤类方、麻黄汤类方、柴胡汤类似方、承气汤类方、四逆汤类方、杂方等十二个类方。各类有主方,各方中列述有关汤方证治各条文。如此以方类证,对后世《伤寒论》学习者有很...[书籍]
伤寒论类方清徐灵胎卷一桂枝汤类·一桂枝汤(一)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芍药清营中之热;桂枝达营气之郁也。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热稀粥一升...[书籍]
伤寒百证歌说许叔微述卷一第一证·伤寒脉证总论歌大浮数动滑阳脉。阴病见阳生可得。沉涩弦微弱属阴。阳病见阴终死厄。(仲景云。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若弦微。此名阴也。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阴阳交互最难明。轻重斟量当别白。(脉虽有阴阳。须看轻重以分表里...[书籍]
在编次上首先列“阴阳发病六经统论”一篇,将仲景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列于六经之首,作为总纲。然后按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排列六经,每经皆按先正治法、后变法的顺序编排,以法类证统方,对各篇原文详予注释,释文遵从《灵》...[书籍]
《伤寒审证表》是清朝所撰的书籍,,以表格形式阐发黄元御《伤寒悬解》中六经辨治之法。[书籍]
余见东坡、子昂二真迹,见坡书点画学颜鲁公,体势学李北海,风卷云舒,远之若将飞动。赵殊精工,直逼右军,然气骨自不及宋人,不堪并观也。坡书真有努猊抉后,渴骥奔泉之态,徐季海世有真迹,不知视此何如耳?坡公少年书《圆觉经》小楷,直逼季海。见老泉一书,亦学徐浩。山谷称东坡学徐季海,苏斜川却...[书籍]
卷一-三扼要地辨析了伤寒50种证候的病象和病理,“使习医之流,读其论而知其理,识其证而别其病,胸中了然而无惑”(本书严器之序)。卷四专论方药,选《伤寒论》常用方20首,强调配伍制使的关系,并以经典医著结合个人体会加以分析。[书籍]
许氏研究《伤寒论》,强调辨证论治。他首创了按症类证法,把《伤寒论》具有同一症状的若干方证汇集起来,应用六经辨证、八纲辨证方法分析、综合、诊治。在该书中他列出53个症状、37个病证,并分别论述其证治。[书籍]
伤寒心法要诀清吴谦卷一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该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以应变于无穷也。但其辞旨古奥,义蕴幽深。条目繁多,未易领会,人多苦之。兹特撮其要旨,...[书籍]
卷首入门辨证诀,鉴别外感、内伤之发热,阐析伤寒及类伤寒一些症候在因、证方面的不同点。卷一介绍伤寒总例;卷二-四列述六经病主要病证的方治;卷五-六为合病、并病及汗下、吐后等病;卷七为劳复、食复、瘥后诸病、四时伤寒、妇人和小儿伤寒等;卷八分析伤#$...[书籍]
伤寒医诀串解清·陈念祖公元1644-1911年《伤寒医诀串解》,伤寒著作。六卷。清·陈念祖撰。作者融会诸家学说,以串解的形式为主,阐明其个人研读《伤寒论》的心得,冀使读者对《伤寒论》诸篇均有一个纲领性认识。原书缺漏不全,后经其侄陈道著补订刊行。现有十...[书籍]
本书批诸注家之谬,悟仲景之旨,堪称历代注疏《伤寒论》的上乘之作。本书适合中医各科临床医师参阅。[书籍]
本书所称伤寒兼证,并非单指六经病兼证而言,包括伤寒兼杂病的多种情况。作者分析了中风、虚劳、内伤、宿食、头风、泻利、胎产等17种兼伤寒的病证,以问答方式,阐述这些伤寒兼证的病因、病理、证候及治法。后附经脉、奇经、运气、方宜四篇。[书籍]
记载了许氏经治的病案90例,以《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籍为基础,结合作者个人的见解加以剖析,论述精要。作者并于此书中提出“十剂”的方剂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书籍]
伤寒证治准绳明王肯堂自序夫有生必有死万物之常也然死不死于老而死于病者万物皆然而人为甚故圣人悯之而医药兴医药兴而天下之人又不死于病而死于医药矣智者愤其然因曰病而不药得中医岂不信哉或曰此但为伤寒言之也虽然微独伤寒特伤寒为甚尔盖医莫不宗本黄岐今其书具在然...[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