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顯屬以「清」為主體、以「明」為客體,尚不及另一種同為夏氏所撰「海紀輯要」以明朔紀年老之表裹一致。卷上自乙酉(明隆武元年)至壬子(永曆二十六年)、卷下自癸丑(永曆二十七年)至癸亥(永曆三十七年),兩卷篇幅相若。餘參閱第二二種「海紀輯要」篇。[书籍]
有容字士弘,又字寧海;寧國宣城人。由明萬曆己卯(七年)武舉,補昌平千總。二十六年,歷陞福建浯銅都尉,轉浯嶼遊擊,改署石湖。時倭據東番(今臺灣)為窟,剽掠閩、浙。三十年十二月初旬,有容率師夜過彭湖(今澎湖),破之於東番,焚其六舟、斬十五級;至除夕,乃班師。自此,倭不再至者十...[书籍]
本書名為「臺海使槎錄」,以此。「赤嵌筆談」內容頗為廣泛,目分原始、星野、形勢、洋、潮、風信、水程、海船、城堡、賦餉、武備、習俗、祠廟、商販、進貢、泉井圍石、物產、雜著、紀異、「偽鄭」附略、「朱逆」附略等項。「番俗六考」,有「北路諸羅番」十篇、「南路鳳山番」三篇;所...[书籍]
時之詞人多所稱詠。張九齡賦之,以託意白居易刺忠州。既形於詩,又圖而序之,雖髣髴顔色,而甘滋之勝莫能著也。洛陽取於嶺南,長安来於巴蜀,雖曰鮮獻,而傳置之速,腐爛之餘,色香味之存者亡幾矣。是生荔枝中國未始見之也。九齡、居易雖見新實,騐今之廣南州郡與蘷梓之間所出,大率早熟,肌肉...[书籍]
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鴻詞科,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事迹具宋史,儒林傳。案,隋志載鄭元周易註九卷,又稱鄭元王弼二註。梁陳列於國學。齊代,惟傳鄭義。至隋,王註盛行,鄭學寖微。然新唐書著録十卷。是唐時,其書猶在,故李鼎祚集解多引之。宋崇文總目惟載一卷案中興書目今不傳...[书籍]
因成「海南雜著」三篇,記其見聞。後領鄉薦、登進士,澎湖科甲自此始。出為峽江知縣,歷官至同知。本書「滄溟紀險」篇,敘遭風歷險十畫夜抵越南之情景;「炎荒紀程」篇,按日記在越及歸途之經過;「越南紀略」篇,述越南史事並及其典章服物、風土人情。書末,今另據「澎湖廳志」抄出蔡氏若干詩...[书籍]
「東方兵事紀略」原分釁始、援朝、奉東、金旅、遼東、山東、海軍、議款、臺灣(上下)等十篇,特取其最後兩篇。至其「議款篇」,另收入第四三種「馬關議和中之伊李問答」「附錄」。又,羅惇曧另有「割臺記」篇,收入第五七種「割臺三記」。按「臺海思慟錄」正文未見刊本,今據臺灣省立...[书籍]
至临海桑洲,浅濑平滩,塞藉舟筏不备,希嗾巡抚劾台守高培不遂,不得已乃从宁海薄台。才千余骑,颇不驯服。所至索食,甚于索逋,民难于供应,恣其骄横,群向塞愬。塞置不问,延缘多日方行。六月初九日,寇陷温州,总兵祖宏勋、城守副将罗万里开门降贼。城守副将杨春芳、游击魏万侯、温...[书籍]
逢甲字仙根,號蟄仙,又號仲閼;以詩文常署倉海君,故人稱「倉海先生」。祖籍廣東鎮平,至曾祖始遷臺灣,定居彰化。清光緒己丑(十五年)成進士,點工部主事,告假回里。甲午(二十年)中日戰起,在籍督辦團練,稱義軍。次年,割臺議定,以力爭無效,乃與臺人士倡「民主」之說,建臺灣...[书籍]
所著有「寄鶴齋詩集」、「古文集」、「駢文集」、「詩話」、「八州遊記」、「八州詩草」、「中西戰紀」、「中東戰紀」及「瀛海偕亡記」等書,都百餘卷。此記敘割臺抗日事,上卷自當年三月馬關款成後臺灣建號民主國,訖九月臺南劉永福敗。[书籍]
《四库全书两河经畧》(明)潘季驯撰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六两河经畧诏令奏议类二奏议之属提要臣等谨案两河经畧四巻明潘季驯撰万歴初河决高家堰淮扬高宝皆为巨浸季驯建议筑堤疏淤论水势之强弱复黄河之故道条上六事诏如议行书中所载皆其时相度南北两河奏疏首冠以图末附书一通不着所上者为何人书中有...[书籍]
民国初年,冒氏先后任江、浙等地海关监督、外交交涉使等。20世纪三四十年代,蛰居沪上,潜心著述。全国解放后,冒氏被聘为上海市文管会顾问,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1959年8月10日,在上海逝世。如皋冒氏是一个薪火相传的书香世家。明末清初以来,文人雅士踵继...[书籍]
恥言者家居談說偶識之簡者也言之未克行焉庸无恥乎存以備自省亦以示後人猶冀有能釋予恥者或問士之為學奚先餘齋曰其忠信乎夫子之教主忠信夫雖有庶美無主焉麗故堅壤宜搆沉木宜雕餘齋曰道人也學所以為人也倫外無道矣明倫以外無學矣餘齋曰志道者其始於遏欲乎開畲者誅莽明鏡者刮翳夫學亦求其害身心者去之爾四...[书籍]
周氏諸王在藩者,高祖悉恐其生變,稱趙王招將嫁女於突厥為詞以徵之。丁未,發喪。庚戌,周帝拜高祖假黃鉞、左大丞相,百官總己而聽焉。以正陽宮為丞相府,以鄭譯為長史,劉昉為司馬,具置僚佐。宣帝時,刑政苛酷,群心崩駭,莫有固志。至是,高祖大崇惠政,法令清簡,躬履節儉,天下悅之。六月...[书籍]
寻为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授著作佐郎,司勋郎中。历迁谏议大夫,给事中。《吴越备史》载隐所著有《淮海寓言》、《谗书》,不言有此书。然《淮海寓言》及《谗书》陈振孙已访之未获,惟此书犹传於今,凡十篇。上卷五篇,皆终之以老氏之言。下卷...[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