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僧虔
唐临《冥报记》作于唐高宗永徽年间(650年-655年),是唐代最早的一部志怪小说集.此书在中国亡佚已久,而今本《北梦琐言》又不载《僧义孚》条.故关于此条的归属问题,前人及当今学者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近人杨守敬曾从事《冥报记》的辑佚工作.他以日本三缘山寺本为基础,从《法苑珠林》、《太平广记》中...[书籍]
先生高足遍闽中,而最知名者为王陵。陵以拳抵柱,柱皆动,有所谓大身化小身法,中人无不败。陵以此法与拳师试,皆莫当。一日,春燕酒酣,竟求与先生较艺。先生陷其樊中,在法当仰跌,先生忽骈三指,置王陵胸,陵肝隔间如沃沸汤,声息皆渺,如死人。先生曰:“孺子初不自量。”即出小丸...[书籍]
离骚草木疏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一离骚草木疏楚辞类提要臣等谨案离骚草木疏四巻宋吴仁杰撰仁杰有古周易巳著录是编末有仁杰庆元丁巳自序谓梁刘杳有草木疏二巻见于本传其书巳亡杳疏凡王逸所集者皆在焉仁杰独取二十五篇疏之其大旨谓离骚之文多本山海经故书中引用每以山海经为断若辨夕揽洲之宿莽句引朝...[书籍]
中有生白藤纸数幅,题《南部烟花录》,僧志彻得之。及焚,释氏群经僧人惜其香轴,争取纸尾,拆去视轴,皆有鲁郡文忠颜公名,题云手写是录即前之笋笔,可不举而知也。志彻得录前事,及取隋书校之,多隐文,特有符会而事颇简脱。岂不以国初将相争,以王道辅政,颜公不欲华靡前迹...[书籍]
《十七史蒙求》(宋)王令撰●卷一宋璟第一,李广无双。燕许手笔,李杜文章。通有一心,绾无他肠。鸟鹊识李,草木知张。韩信开基,耿弇发迹。味道模棱,琰之霹雳。萧宏钱愚,李憕地癖。君苗焚砚,锺繇阁笔。洪武讽帝,方庆悟君。好礼卧马,申屠轫轮。李密爱日,仁杰顾云。泰山北斗,凤鸟景星。...[书籍]
本书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取材于唐朝僧人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融入浓厚的神奇、浪漫、怪诞成分,将取经题材编写为神话故事,成功塑造了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的形象,读来引人入胜。作者简介:吴承恩(1510?——1582?)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书籍]
祖台州书晋祖台州与王荆州书:古人以酒为戒,愿君屏爵弃巵,焚罍毁榼,殛仪狄于羽山,放杜康于三危。昆仑觞魏贾锵有奴,善别水。尝乘舟于黄河中流,以匏瓠接河源水七八升,经宿色如绛。以酿酒,名昆仑觞,芳味絶妙。般若汤北僧谓为般若汤,盖廋词以避法禁。卧黍穰凡人醉卧黍穰中,必成...[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十四舆地碑记目目录类二【金石之属】提要【臣】等谨案舆地碑记目四卷宋王象之撰象之金华人尝知江宁县其书乃以天下碑刻地志之目分郡编次而各注其年月姓氏大略于下起临安讫龙州皆南渡后疆域其中颇有攷订精确者如镇江府丹徒梁太祖文皇帝神道碑辨其为梁武帝父成都府殿柱记作于汉兴...[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八沧海遗珠总集类提要臣等谨按沧海遗珠四巻旧本不载撰人名氏前有正统元年杨士奇序称都督沐公所选又称其字曰景颙黔宁王之仲子佐兄黔国公为朝廷鎭抚西南一方考明史黔宁王沐英子三人长春字景春次晟字景茂次昂字景髙无字景颙者考正统元年晟为黔国公镇云南昻为右都督领云南...[书籍]
《续英烈传》叙述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其孙建文帝登基,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导致建文帝出走,燕王篡位。小说以建文帝出家为僧,至正统时又被迎入大内结束。[书籍]
却说刘天君与红莲公主在后花园赏玩,偶见一道金光自天心而降,内有四门天王、八大金刚、九条青龙随行,捧一个金盘,盘内捧着一个孩儿前来,直到园中。公主问刘天君曰:"此是什物?"刘天君曰:"必是一大贵人有难,欲投胎托生者,我与夫人当拜之。"公主听夫之言,即焚点好香,二人虔诚礼...[书籍]
《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是东晋僧人僧肇的两篇佛教哲学论文,《神灭论》是南北朝南梁儒家学者范缜的无神论作品。这三篇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名篇,颇有代表性。僧肇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生于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卒于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精于老...[书籍]
《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是东晋僧人僧肇的两篇佛教哲学论文,《神灭论》是南北朝南梁儒家学者范缜的无神论作品。这三篇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名篇,颇有代表性。僧肇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生于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卒于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精于老...[书籍]
惟陈振孙《书录解题》作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大总持寺僧辩机撰,与今本合。考是书後有辩机序,略云:“玄奘法师以贞观三年褰裳遵路,杖锡遐征。薄言旋轫,谒帝洛阳。肃承明诏,载令宣译。”辩机为大总持寺弟子,撰斯方志,则陈氏所言为得其实矣。昔宋法显作《佛国记》,其文颇略。《唐书·西域...[书籍]
话说赵宋真宗皇帝,承太祖、太宗一统洪基,都于汴梁,将梁、唐、晋、汉、周之弊政悉洗而更新,文用毕士安、寇田主;武用杨宗宝、高琼、王显,海内太平无事。时有天书屡见,甘露时降,乃改景德四年为大中祥符元年,便天下共庆喜征。帝春秋口壮,后宫妃嫔尚靳储贰。一日,御端明殿对左丞相王...[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