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论
朱松(1097年~1143年),字乔年,号韦斋,人称韦斋先生,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宋朝官员、文学家。理学家朱熹之父。政和八年(1118年),朱松考中进士,授建州政和尉,后调为尤溪尉,监泉州石井镇。金兵进犯中原,宋室被迫南迁,朱松闻之悲恸欲绝,宋高宗临朝,屡次上疏...
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宋高宗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二月二十四日,被立为皇子,受...
宋徽宗赵佶(1082年5月5日—1135年6月5日),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编写《...
宋代道学家、散文家。李侗年24岁时,闻郡人罗从彦得河、洛之学,从之学,得《春秋》《中庸》《论语》《孟子》之说。既而退居山田,谢绝世故40余年,食饮不充,而怡然自适。朱熹曾三次登门求教。于1163年去世。李侗主张人和禽兽草木虽同其一理,但由于禀气有“偏”、“秀”之别,故有人...
他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幼年跟随其父诵读经史。稍长,荫补将仕郎。秦桧当权,召他为试馆删定官。绍兴十八年(1148),秦桧子秦熺知枢密院事。桧向宁说:“熺近上任,外面议论如何?”胡宁语带嘲讽地回答:“外议以为相公必不为蔡京之所为也。”秦桧又写信给胡宁的哥哥胡寅,问其两个弟弟为什么...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人物]
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南宋第五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九世孙。原名赵与莒,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宋宁宗死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是为宋理宗。宋$...
苏元老,公元一0七八年左右至一一二四年左右,字在廷(一作“子廷”),宋朝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苏辙之族孙。约生于宋神宗元丰元年,约卒於徽宗宣和六年,年四十七岁。苏元老幼孤力学,长於春秋,善属文。苏轼喜其为学有功,苏辙亦爱奖之。黄庭坚见而奇之,曰:“此苏氏之秀也。...
宋江(1091年-1124年),字公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第一号人物,为梁山起义军领袖。宋江在一百单八将稳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绰号呼保义,为人急公好义,常救人于于危难时刻所以又号及时雨,人称孝义黑三郎。身材矮小,面目黝黑。原为山东郓...
邓润甫(1027年-1094年),字温伯,别字圣求,建昌(今属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人,北宋大臣,文人。皇祐元年(1049年),邓润甫进士及第,为上饶尉、武昌令。后为编修中书条例,检正中书户房事,除集贤校理、直舍人院。改知谏院,知制诰。同邓绾、张琥治郑侠狱,深致其文,擢御史中丞。迁翰林学...
太常博士曾易占的儿子,中书舍人曾巩的弟弟,北宋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词人。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父亲去世后,跟随兄长曾巩学习,考中进士,起家宣州司户。在王安石和韩维的推荐下得以上书言政,得到了宋神宗的重用,担任集贤校理、判司农寺、检正中书五房、起居注、知制诰、翰...
北宋时期科学家、政治家。沈括于官宦家庭出生,年幼时曾跟随父亲前往各地宦游。1051年,入仕,为沭阳县主簿。1063年,中进士,授扬州司理参军,任满后回京,编校昭文书籍。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活动,任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迁太常丞,同修...
程颐(1033-1107),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
次年,金太宗即位,任命为“国论勃极烈”。天会十年(1133年),其为国论左勃极烈。天会十四年(1137年),熙宗即位,拜其为太傅,并领三省事。天眷二年(1139年),以杀完颜宗磐功进太师,封宋国王,可入朝不拜,策杖上殿。后因完颜宗干有足疾,诏设坐奏事,监修国史。皇统元...
赵禥(1240-1274),南宋第六位皇帝,宋理宗赵昀之侄,荣王赵与芮之子,初名孟启,又名孜、长源。宋理宗无子,收其为养子,先后封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景定元年(1260年),被立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10月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淳”。赵禥在位10年,即位时,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