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伎隋七部乐之一。“文康”是晋代太尉庾亮的諡号,据说庾亮死后,其家伎作此乐来纪念他。乐器有笛、笙、箫、篪、铃槃、鞞、腰鼓等七种,又有三架钟磬,用乐工二十二人。《隋书·音乐志》:“乐终则陈之,故以礼毕为名。”即在隋九部乐中改名为“礼毕”。...
隋唐胡服唐代的胡服,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规定,所以一般官员不再佩挂。但在民间妇女中十分流行,凡穿这种服装的妇女,腰间都系...
虞世南,曾受业于隋代智永,被认为是王羲之的正统传派。另有薛稷,师法褚遂良,曾同欧、虞、褚并称初唐四家,作品有《信行禅师碑》等。因此上行下效,研习王书成为一时风尚。其书法俊拔刚健,被认为是二王草书典型传派,传世墨迹有《书谱》。张旭,人称张颠,创狂草,有草圣之称。时以韩择木、史维则...
虞世南,曾受业于隋代智永,被认为是王羲之的正统传派。另有薛稷,师法褚遂良,曾同欧、虞、褚并称初唐四家,作品有《信行禅师碑》等。因此上行下效,研习王书成为一时风尚。其书法俊拔刚健,被认为是二王草书典型传派,传世墨迹有《书谱》。张旭,人称张颠,创狂草,有草圣之称。时以韩择木、史维则...
隋代公印是用薄铜片盘曲成印文再焊于印面上,故又称蟠条印。后世为将宽大的印面填满,更将文字笔画任意重叠折绕,发展为九叠文。从隋代开始,官署印有了刻款的习惯。有印款隋公印凡见三例,皆刻铸造时间,如“观阳县印”,背部凿款“开皇十六年(5...
隋唐半臂穿襦裙、半臂、披帛的妇女。本画出土于张礼臣墓,原画嵌在屏风上,画面人物似为舞伎形象。图中妇女头挽高髻,额描花钿,短襦长裙之外,还罩一件卷草纹半臂,足穿高头绚履。左手拈着披帛,可惜已破损而难得全貌。从人物动态及手臂的姿势来看,披帛的一端从胸前的衣襟中伸出,然后绕至背...
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
隋唐胄甲《唐六典》列举的十三种铠甲中,最后一种名为“马甲”。有人以为是当时战马所着,其实不然。根据东晋以后的习惯,只有人穿的胄甲才能称“甲”,马着的甲衣只能称“具装”,而不叫“马甲”。
唐代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在大袖衫外加着裲裆,也是隋唐时期官吏服饰的一个特点。本图为戴漆纱笼冠、穿大袖礼服的文$#...
此宫位于海拔1100米的山谷中,四面青山环绕,绿水穿流,风景极佳,夏季凉爽,是隋文帝、唐太宗等喜爱的避暑胜地。
隋唐五代冠帽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早在东汉就已流行这种装束,魏晋以后巾裹更加普及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初唐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多呈平型,即为“平头小样”巾子。以后巾子渐渐增高,陆续出现“英王踣样”巾子、“官样”巾子、“开元内样”巾子等。幞头有软脚幞头和硬脚幞头。除幞头外,还...
1形成与发展形成于唐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茶兴盛于唐朝中期这一说法已为世人所接受。这种模压成龙形或凤形的专用贡茶又称“龙团凤饼”。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隋朝,全民普遍饮茶。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
另外,国家的统一,交通的发达,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陆羽对茶业的倡导,首先也主要反映在《茶经》的影响上。也即是说,陆羽及其《茶经》的功德,影响非常深远,实际触及了茶业和茶叶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时在长安造的“明堂”,高达294尺。
就隋朝政治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而言,基本上是利用与扶持。\"所有这些,不能不对儒学的恢复与发展产生相当的负面影响。佛道未东,而贤者已知其然矣。事实上,长达几百年的南北分治久已使儒学形成南北不同的学术风格与学术流派,如何重建统一的儒家学术,实在是隋朝建立之后儒家学者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