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剧,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傣剧在演出中着傣装,其表演动作中融入傣族民间舞蹈的步态,伴奏方面增加了葫芦丝、二胡及象脚鼓等...[百科]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及内蒙古、河北的部分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清代初期蒲州梆子北上,在忻州当地扎根后,逐渐形成北路梆子。其唱腔、曲调、念白均同蒲州梆子相近,但普调更高亢。后来又受了河北梆子...[百科]
桂剧(俗称桂戏或桂班戏),广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桂剧大约发端于明代中叶,明末清初昆腔流播到广西,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几种声腔相互融合形成声调优美,抑扬有致的桂剧。桂剧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百科]
中国近现代作曲家,演奏家。作有为数甚丰的民族器乐作品,对民间音乐的整理研究有较大贡献。其作品风格清雅幽丽,余韵悠长。其代表作《姑苏行》无疑是我国近现代民族器乐作品的典范之作。江先渭曾在1959和1965年两次随中国艺术团先后到过奥地利、苏联、波兰、印尼等国...[百科]
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以演义、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杨家将》和《薛家将》、《呼家将》等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百科]
吴晓邦(1906年12月18日—1995年7月8日),出生于江苏太仓,卒于北京,中国舞蹈家,代表作有《丑表功》、《思凡》、《饥火》、《罂粟花》和《虎爷》等。是20世纪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播火人。[百科]
我国著名古筝演奏家、筝乐作曲家、筝乐理论研究学者,“焦派筝”创始人。他曾担任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及湖南省广播电视艺术团古筝独奏、厦门大学音乐系教授、湖南理工学院音乐系特聘教授、中国筝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副会长。[百科]
七巧板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智力玩具,顾名思义,是由七块板组成的。而这七块板可拼成许多图形(1600种以上),例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多边形,玩家也可以把它拼成各种人物、形象、动物、桥、房、塔等等,也可以是一些中、英文字母。七巧板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其历史至...[百科]
1982年主演个人首部电影《少林寺》,该片打破华语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纪录。1986年自导自演动作片《中华英雄》。1991年主演的动作片《黄飞鸿之壮志凌云》奠定其在影坛的地位。1992年凭借武侠片《笑傲江湖Ⅱ:东方不败》获得更多关注。1995年获得第3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大陆人士特别...[百科]
壮剧,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壮剧又叫“壮戏”,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壮剧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和流行地区不同而...[百科]
上党梆子,山西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古称潞安府与泽州府)。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百科]
由著名舞蹈演员江楠编舞,于中国对外文艺交流会舞蹈交流演出中演绎出了此舞蹈,并获得了外国友人的一致好评,一举夺得了当场的最佳舞蹈金奖以及最佳编舞奖。[百科]
2011年5月23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科]
中国瑶族民间舞蹈。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悠久,在瑶族传统的祭盘王仪典中和在一些驱鬼逐邪、治病占卜的巫术活动中常跳此舞。现在瑶族长鼓舞已经成为群众性文娱活动。2008年6月7日,瑶族长鼓舞经...[百科]
绳技,中国古老杂技的一种。俗称走索。中国的绳技,由西域传入。天竺国人舍利,不但是魔术祖师,而且还是绳技的祖师爷。在《晋书·乐志》里,便有舍利玩绳技的记载。记载说:“后汉天子受朝贺,舍利从西来,戏于殿前,以两大绳两柱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相逢切...[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