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
黄巢起义或称为黄巢之乱,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从公元859年的裘甫发动浙东叛乱开始,到公元...
三监之乱是西周初期商王畿地区(河南省安阳市附近)的三位统治者叛乱的事件。武王灭商后,分商王畿为三部分,设三监治理。三监的具体人物:周公兄管叔、弟蔡叔、霍叔。所谓“监”,即监督殷商遗民以防其造反,武庚在三监之列明显说不过去,所以管、蔡、霍为三监是正确的。三监地域,一...
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在魏与韩赵之战中,韩、赵联军在浊泽(今山西运城境)进攻魏军的作战。史称“浊泽之战”此战,联军在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由于赵、韩的严重分歧,因不能协同而由胜转败,使魏国终免于分割。
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两党争构,是发生于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治事件,发生于吴大帝孙权在位期间,大约始于吴赤乌五年(242年),结束于赤乌十三年(250年)。源于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而生的矛盾,及后引发起朝中大臣因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而分裂。最终孙和被废而孙霸被赐...
李郭之乱,指公元192年至公元196年间李傕、郭汜控制汉献帝刘协,把持朝政的历史事件。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旧部李傕、郭汜等人以为董卓报仇为借口率军攻陷长安,杀死司徒王允等人,掌控朝政达四年。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成功东迁至洛阳,并在曹操的控制下迁都许,李郭之乱结束,进...
三川口之战,又称延州之战,北宋与西夏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以宋败夏胜收场。
赵佶(徽宗)尊崇道教,政和三年九月,赐方士王老志号洞微先生,王仔昔号通妙先生。从此,道教愈发兴盛起来,道教的地位被抬到空前的高度。蔡京见徽宗喜好花石,就指使朱冲采办苏杭珍异,随时进献。初次觅得黄杨三木,高八九尺,献入后大得嘉赏,此后每年数次入贡,无物不奇,徽宗更是心欢。当...
钧台之享是夏朝初年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钧台”是指为上帝群神修建的台坛。“钧台之享”是夏启剿灭有扈氏后,为废除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巩固王权,确立王位世袭。而在都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召集各地方国首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同时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国盟会。...
赵光义继承皇位,据说也有合法依据,叫做“金匮之盟”。传说杜太后于建隆二年病危,急诏太祖、赵普入受遗命。杜太后叫赵普当场写下誓书,太祖装入金匮。这个“金匮之盟”在太祖死后6年,才由已罢相在家、郁郁不得志的赵普说出。此外,铁制翻土农具还有钁头、铁鎝。
由于这一年是庚戌年,史称“庚戌之变”,充分暴露了严嵩当权误国和明政府的腐败无能。昆山腔的发展昆山腔为戏曲声腔、剧种,简称昆腔、昆曲或昆剧。明世宗还称之为师。陶仲文请在乡县建立雷坛以祝圣寿,受到一些御史、郎中、给事中的反对,但他们都被明世宗逮捕入狱。
岑猛之乱是发生在明朝中期西南地区的一场土司变乱。岑猛(1489年-1526年),字济夫,明朝广西田州同知,土司。岑瑛之孙岑溥次子,1496年(弘治九年),岑溥废长立幼,舍弃了岑猇。1499年(弘治十二年),岑猇夺位,其父死,岑猇又被黄骥等所杀。直到1508年(正德三年),才被明朝廷升为同知。沈...
垓下之战是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钧台之享是夏朝初年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钧台”是指为上帝群神修建的台坛。“钧台之享”是夏启剿灭有扈氏后,为废除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巩固王权,确立王位世袭,而在都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召集各地方国首领,举行的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同时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国盟会。
灵州之战在我国历史上共发生了两次,分别为宋朝时期和唐朝时期。宋朝时期发生于公元996年5月;唐朝时期发生在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
董卓之乱,指东汉中平六年(189年)至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入朝后实行的专权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