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章句
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成为中国的代称。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禹贡》是战国后期学者所作。
《史记》也有记录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河伯娶妻是《西门豹治邺》中最精彩的部分,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河伯娶妻是家喻户晓的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故事记述了古代牺牲的恶习和西门豹拯救百姓的功绩。
他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革新派,他第一个提出反对“礼治”思想。他的主要思想倾向是“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非十二子》谈到:邓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他反对将先王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反对礼治的思想家。邓析生前著作基本已失,目...[百科]
公孙瓒:“瓒遂骄矜,记过忘善,多所贼害”;“公孙瓒保京,坐待夷灭”。刘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跨蹈汉南,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
永乐以后,宗人府多由勋戚掌事,而它所管辖的事都移交给礼部办理,宗人府名存实亡。
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到魏晋时期,中秋逐渐融人人文色彩,在晋时偶尔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在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四夷臣服、自信与浪漫...[百科]
原用于宗教仪礼中,现已用于民间歌舞和乐队演奏。藏族也有碰盅,形近汉族的碰铃。名“丁夏”用于寺院诵经活动。[百科]
晃铃,满语“轰务”(Hongwu),亦称“铜铃”、“神铃”,《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称之为“铃杆”。所谓“神”是无形的,但在萨满的视界中,又是有形的---用音响“造型”。因而,许多神祇都是带着神铃下界的,即铃的声响象征神的降临,如吉林石姓萨满请下“玛克吉瞒尼”时,这位神灵“手提着神...[百科]
军机大臣均为兼职,自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等官选用,或由军机章京升任。初为三人,后增至四、五人或八、九人,最多十一人。其数无定额,任期无限止。其具体职责为每日晋见皇帝,协助处理折奏,参议大政,并承皇帝旨意撰拟谕旨(乾隆中期以后实际由军机章京代拟);还负责审拟交办...
然而,阴晋之战却没有被《史记》及诸多史料所记载,仅在《吴子》一书中所出现,故真实性有争论。
伊尹是一位治国名臣,辅佐商汤王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要求官吏一定得勤勤恳恳地工作,必须作出显著的成绩,否则将受到严厉的责罚,甚至于罚作奴隶。因此各级官吏都不敢胡作非为,使得商初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发展。
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百科]
其中《老子指略》、《周易略例》是王弼对《老子》、《周易》所做的总体性分析的文章。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王弼与钟会、何晏等人为友。正始十年(249年)秋天,以疠疾亡,年仅23岁,遗下一妻一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