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内篇尚书春秋圣人之史也檀弓左传贤人之史也史记汉书文人之史也后汉宋书乱人之史也三国元魏小人之史也赵宋辽金北人之史也举其人而史之得失文之髙下了然矣尚书史之善善者也春秋史之恶恶者也尚书弗诛桀纣乎然以明放伐也犹之乎善善也春秋弗进桓文乎然以防乱贼也犹之乎恶恶也刘知几以马班为善善南董为恶恶细...[书籍]
渤海考柳得恭余尝西踰鸭绿道阳至辽阳其间五六百里大抵皆大山深谷出狼子山始见平原无际混混茫茫日月飞鸟升沈于野气之中而回视东北诸山环天塞地若畵一向所称大山深谷皆辽东千里之外障也乃然而叹曰此天限也夫辽东天下之一隅也然而英雄帝王之兴莫盛于此盖其地接燕齐易中国之势故渤海大氏以...[书籍]
欧阳询“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柳公权“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裴休率意写牌,乃有真趣,不陷丑怪。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谓不如画算,匀,其势活也。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柳公权师#$...[书籍]
】陆费墀钦定四库全书赵氏铁网珊瑚卷一明赵琦美编石鼓文乌乎三代之文字之存于金石者惟禹治水文穆王吉日癸巳史籀石鼓夫子比干盘铭延陵墓碣及法帖所载皇颉文廿八字间见商周鼎彛欵识而已夫苍夏之文漫不可攷吉日癸巳延陵墓碣数字而已比干盘铭世复罕用商周欵识又不多得法帖所载翻摹失真然严正婉润端姿旁逸铦...[书籍]
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于是《史记》的声望随日俱上,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时裴駰注)、《史记索隐》(唐司马...[书籍]
洛阳(今之洛阳城东,洛水北岸)人。生平事迹不详。《宣和书谱》云:“喜作字,得张颠笔意,自谓吾书不大不小,得其中道,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葆光禄》曰:、“亚栖书骨气不及誊光,而遒媚过之,二人俱应制,其踪海内旨盛。”李日华《六研斋二笔》云:“亚栖书开元寺壁,笔势浓...[书籍]
本書(二冊二○○面一二○、○○○字)分上下兩卷,唐贊袞撰。贊袞字韡之,湖南善化人。前閱歷不詳;清光緒十七年,調署臺澎道,旋補臺南府;迄二十一年正月,去任。是書作於十七年,卷上分建置(疆域附)、通商、洋務、田賦、鹽政、籌餉、刑政、政事、水利等九目,卷下分文教、防務(海防附)、山水、...[书籍]
卷一贾生过秦论上贾生过秦论中贾生过秦论下太史公谈论六家要指卷二韩退之原道韩退之原性韩退之原毁韩退之讳辩韩退之对禹问韩退之获麟解韩退之改葬服议韩退之师说韩退之争臣论韩退之守戒韩退之杂说一韩退之杂说四韩退之伯夷颂柳子厚封建论柳子厚桐叶封弟辩柳子厚晋文公问守原议李习之复性书下卷三欧...[书籍]
画影剑《拾遗记》曰;颛顼高阳氏有画影剑,腾空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未用时在匣中,常如龙虎啸吟。夏葛剑夏禹铸一剑藏之会稽山腹,上刻二十八宿,又有背面,面文为日月星辰,背记山川。照胆殷太甲剑名“照胆”,古文篆书。昆吾一为锟铻子顺对魏王曰:“周穆王时,西戎献昆吾...[书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曾任抠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政治观点上对王安石新法有所不满。文化上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试笔》摘自《欧阳文...[书籍]
等谨案寳刻类编八卷不着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不着其名诸家书目亦未着録惟文渊阁书目有之然世无传本仅见于永乐大典中核其编孴次第断自周秦迄于五季并记及宣和靖康年号知为南宋人所撰又宋理宗寳庆初始改筠州为瑞州而是编多以瑞州标目则理宗以后人矣其书为类者八曰帝王曰太子诸王曰国主曰名臣曰释氏曰道士曰...[书籍]
据理宗宝祐中担任吉州白鹭书院山长的欧阳守道为本书作的序言,可知此书在宝祐元年谢克家任吉州知州时就已经有了刻本,这个本子是谢氏的家藏本,则此书成书当早于宝祐,大概当在理宗初年。大概谢克家对这部书有所偏爱,所以想利用做知州的便利将它翻刻,未成而去。不久,白鹭书院山长#$...[书籍]
壮夫立志,两山夕阳。老来读书,秉烛之光。人不知书,悠悠夜长。嗟尔士子,勿怠勿荒。老泉叹道:“贤妻诲我深矣。果然人不知书,如长夜漫漫,一无所见。我今年未三十,须发将白。若不读书,悔之晚矣。”因而立志攻书,连登上第,官至翰林侍讲兼大理寺丞。后人有言赞曰: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书籍]
杨业死后六十多年,杨文广还活着的时候,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就写道:“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另一文学家苏辙在出辽国,经过古北口杨无敌庙时,写下“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的诗句。杨家将小说讲述的是北宋大将杨继...[书籍]
《天彭牡丹谱》[宋]陆游○花品序第一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天彭之花,皆不详其所自出。土人云,曩时,永宁院有僧种花最盛,俗谓之牡丹院,春时,赏花者多集于此。其后,花稍衰,人亦不复至。崇宁中,州民宋氏、张氏、蔡氏,宣和中,石子滩杨氏,皆尝买洛中新花以归。自...[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