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一是对历史人事进行叙叹时,重视事件的完整,忽视历史人物心灵的开掘,历史人物的形象模糊。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无疑陶诗中荆轲的形象更为饱满,感情的表达也更充分...
倘若桃花有情,定笑诗人傻,定笑诗人痴了。一个“笑”字,在诗人的笔下却各具风情。
不关心现代的问题也可以成为诗人,但不能成为最好的诗人。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的诗词,是现代诗史。自家面目与学习古人写诗须自出心声,成自家面目。也须学习古人,从有形迹的模仿上升到无迹可求的启发。灵气,兴会,是韵味之本。可是,最...
古筝乐曲精选《瑶族舞曲》刘铁山/茅源曲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
本文通过探讨古代诗词歌赋中的爱情描写,展现了古人表达爱意的独特方式与深邃情感,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古代爱情诗篇的魅力和文化价值。
互文,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的修辞方法。综观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中,有数十处地方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好山好水”是顺口说出来的,像山歌,不像文人写的诗。一查胡仔《渔隐丛话》,果然“莺”处是“鸟”,即“学语啭春鸟,涂窗行暮鸦”。再查黄庭坚《嘲小德》原诗,也是“学语啭春鸟”。词意是双鬓蔽隔着香红的脸頬,头上插的玉钗在风中轻轻摇曳摆动。再查汪曾祺的原载刊物作“风”不作...
诗人们采用寓情于景、即事感怀、寄情于物的艺术表现手法,以闺中女子之口,倾吐心中悲哀,诉尽万千愁怨。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这首诗写妻子思念在远方长期服役没有归期的丈夫。万般无奈之下,思妇只能希望在外的丈夫不要挨饥受渴,其哀哀之悲,切切之情,苦苦之祈求、盼望溢...
南宋诗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形成的视觉冲击;上有碧蓝的天空、艳红的太阳,下有一望无际的莲叶和荷花,以绿衬红,描绘出西湖荷花的靓丽风姿。还有的诗不直接用表示色彩的词语,而是以各种景物巧妙...
重阳节与重阳节古诗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重阳节,又称“踏秋”,时间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可是从其饮...
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1.月——思乡,怀人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渭城朝雨浥轻...
其起源说法甚多,兹举数种。认为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逝世。第二说见于《容斋随笔》。“月惟中秋,日在端五”八字即出典于此。古代也因此有人把每月初五日都称为端午节。第三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第四说出自《玉烛宝典》,认为南、北端午含义不同:南方并楫竟渡,以拯...
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尾联两句承接五、六句,表现出诗$#...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有其历史性,更具有风格性的意味,它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定名,是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后得到舞蹈界人士认同并广为流传,最后被确定。当代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古代舞蹈有着血缘关系,但它并不是中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