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随后,一份香甜细腻、筋道适口的打糕制作完成。 3、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 4、...
近现代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规定农历端午当日放假1天。联合...
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人们认为端午节预示暑夏来临,疾病也开始流行,因而,饮雄黄酒或者涂雄黄酒能避邪,驱虫。饮雄黄酒以解毒,悬菖蒲艾于门前,并于屋角遍洒雄黄,谓能驱邪。惟端午节食角黍、面包,此为特别,非日食常品。面涂雄黄以辟邪...
端午节送瘟神禳灾害的习俗,最早起源于夏至节的祭祀活动。对于出现的瘟疫和灾害人们认为有一个神灵在掌管这一切,这就是“瘟神”。其次,想到了用动物带走“瘟神”。于是竞渡之事遂起,送瘟的本意逐渐被人们忘记,衍生出了后来的龙舟竞渡。已覆盖夏至节的五月五日...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营蒲作为重要的节日活动内容之一。用晒干的艾叶做成艾卷,能灸治多种疾病。煎服有止痢、止血和治疗妇女病的作用。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所以民间插艾于门,目的是借助其挥发的气味,驱除邪气,消去病灾。关于端午...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端午节谈五的习俗五在我国的民俗中,一般认为是一个凶数。但是,辩证地来看,在很多地方,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它又是一个吉祥数。为趋吉避凶,人们从吉祥的方面多谈五之祥瑞。原因是多...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
夏至节”已有祭神仪式。对端午节有了进一步解释的《岁时风物华纪丽》:“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所以端午节又名天中节。因此可以说两汉到南北朝时代是端午节的初步形成期,而唐代则是端午节的繁盛期。到宋代,北宋王...
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之所以端午节要吃粽子只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定的一个说法而已。 相传,这些民俗活动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老百姓划着船去打捞他的尸体,并将米饭撒...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这种端午粑用精面粉和酒酿,放青桐叶或荷叶上,经过发酵后蒸熟,甜美清香,别有风味。中午时,插筷子于庭中,以验正午。江西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
每一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各地端午节习俗挂菖蒲插艾叶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自来说法纷纭。五是认为起源于夏商周的“兰浴”,或祭“地腊”而形成等。但是,这些皆能自圆其说的说法中,最为人们所普遍信从的,还是纪念屈原说。可以说,这一说法,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爱戴和怀念,所以为后世广大民众乐于接受。从史料记载来...
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
确切地说,端午节是孝敬长辈的日子。 端午吃不停 粽子是端午的重头戏,此外,绿豆糕、五黄也是端午节的时令食物。 去年,绿豆价格疯涨,绿豆糕供不应求。 各种香囊 端午节期...
满族的端午节又称“五月节”,是满族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端午节略有不同。当时曹娥年方14岁,沿江寻找父亲尸体,昼夜哭嚎不已,后投江。数日后,曹娥抱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曹娥的孝行与朝廷提倡的风尚吻合,收入旗表,加入烈女行列,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