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入海口的乐安县(今山东广饶),民国3年(1914)发生过一起义民为反对贪官污吏横征暴敛,揭竿而起的戕官案,系一件震惊朝野、轰动民国的大案,史称“戕官事件”,后世却鲜有人知。
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执政初期革新政治,率军抗击魏国取得东兴大捷颇孚民望。并因功晋爵阳都侯。此战之后产生轻敌之心,开始大举出兵伐魏,惨遭新城之败。回朝之后为掩饰过错更加独断专权。建兴二年(公元253年)十月,同为托孤大臣的孙峻暗中联合吴主孙亮,将诸葛恪及其死党以赴宴为...
吴国(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吴国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
在殷商时期,国王武丁封他的叔父为邓侯,建立邓国,故址在今河南邓县(今邓州市)。春秋时,邓国为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后代有的就用国名'邓'作自己的姓氏。”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
春秋时期嬴姓诸侯国,侯爵国,《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卜辞中有“伐于黄尹二羌”的记载,讲述了商人祭祀,是黄夷(尹)最早的记载。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从出土的东周时期黄国及相关的青铜器看,嬴姓黄国与姒姓曾国等一直...
《三国志》是纪传体三国史,共65卷,分魏、蜀、吴三志。其中《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志》列于全书之首,对魏的君主称帝,叙入纪中;而对吴、蜀则称主不称帝,叙入传中。在中国古代纪传体正史中,《三国志》与...
郑国向楚告急,楚共王率军救援。共王召子反,子反使者竖阳谷进酒,子反醉,不能进见共王,共王怒,杀子反,楚兵失去将领,败归。晋文公、楚庄公之后,晋、楚争霸,历时长久,战争频繁,由于外扰内乱,双方都力量衰弱,不足以达到优势。并至周迎公子周。晋悼公继位后,立志复兴晋国。至...
其一是使列侯一概就国,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便于文帝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文帝时一再发生王国叛乱。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
东吴对意想不到的突然事变欣喜若狂,立即派魏国降将文钦率军驰援,并派大将全怿、全端和降将唐咨等率军北上。司马昭不能坐视叛乱发生和东吴强大,一场叛乱和平叛战已箭在弦上。
赖国,中国周代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子爵。被封在赖地(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故又称赖叔颖。《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公元前538年赖国亡于楚国楚灵王。【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伍)举,对曰:”成王克许...
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1120年间,西周武王姬发封四子姬达(出自雍妃)为应侯,尔后立国为应国(今河南省宝丰以东、鲁山东南及平顶山市区、叶县、郏县、襄城一带),并以鹰为族徽,子孙以国为姓。姬达更名为应叔,字儒林,号仁寿讳韩,即应氏太始祖。应叔等先祖们在应国历经...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而张飞又被部下所害。孙派遣使者前来请和,刘备大怒不许,吴将陆逊等屯兵秭归,被蜀将吴班击破。刘备军占据秭归,派遣马良联合武陵五溪蛮夷。章武二年(222年)...
李辅国本名静忠,少为阉奴。亨即帝位,委以腹心,赐名护国,后改名辅国。宰相、百官临时奏事,均须通过辅国通报、传旨。刑官断狱,均先请示辅国,轻重随其意,无敢违者。后李豫又使人扮作强盗入其家,刺杀李辅国。叛军逼近城头,光弼就作大炮,用来发...
当时蜀国大臣朱褒、雍闿、高定等人叛变,南中豪强孟获亦参与其中。最后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平定南中。从此南中蛮族归心,从此不再叛乱。
秦统一全国齐国是最后一个被灭亡的山东六国。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秦王怒,令王翦、辛胜为将,大举伐燕。至此,秦已先后灭了韩、赵、楚、魏、燕、齐等六国,结束了七雄并立的局面,中国统一大业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