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安节
钦定四库全书子部九香谱谱录类一器物之属提要臣等谨案香谱四卷宋陈敬撰敬字子中河南人其仕履未详首有至治壬戌熊朋来序亦不载敬之夲末是书凡集沈立洪刍以下十一家之香谱彚为一书征引既繁不免以浩博为长稍踰限制若香名香品歴代凝和制造之方载之宜也至于经传中字句偶涉而实非龙涎迷迭之比如卷首引左传黍稷...[书籍]
等谨案圭塘欵乃集二巻元许有壬及其弟有孚子桢倡和之诗也有壬至正集及圭塘小稿已别着録至正八年有壬既致仕归乃以赐金得康氏废园于相城之西凿池其中形如桓圭因以圭塘为名日携宾客子弟觞咏其间积成巨帙名之曰圭塘欵乃集共诗二百一十九首乐府六十六首中惟乐府十解为其客马熙所作余皆有壬有孚及桢之作既而桢...[书籍]
顾安得以为方技之书而忽之欤。况其书理致渊深。包举弘博。上穷苍七政之精。下察风水五方之宜。中列人身赅存之数。与夫阴阳之阖辟。五行之胜复。可以验政治之得失。补造化之不齐。非深于性命之旨者。其孰能与于斯乎。第全书浩衍。又随问条答。不便观览。虽岐黄专家。尚望洋意沮。况于学士大夫乎...[书籍]
李德林(公元五三○--五九○)字公辅,博陵安平(今河北深县)人。他经历齐、周、隋三朝,一直担任诏令和其他重要文件的起草,获得历朝皇帝的宠用。在齐官至中书侍郎,在周官至御正下大夫,在隋官至内史令,封安平公,死在怀州刺史任上。他在北齐就参加「国史」即北齐史的编写,写成纪...[书籍]
然段安节《乐府杂录》称黔帅南卓作《羯鼓录》,亦与《唐志》合。安节唐人,必无谬误。疑书中所叙乃未为黔帅以前事,陈振孙所云则但据书中有至东阳之语,以意断为刺婺州也。其书分前,后二录,前录成于大中二年,后录成于四年。前录首叙羯鼓源流形状,次叙元宗...[书籍]
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來。公子益師卒。【傳】元年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攝也。三月,公及邾儀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書爵。曰「儀父」,貴之也。公攝位而欲求好於邾,故為蔑之盟。夏四月,費伯帥師...[书籍]
孔安國、馬季長、盧植、王肅之徒,其所注者,莫不盡然。然則本題自然,非注者移之,定本亦然,當以皆在第下,足得總攝故也。班固之作漢書,陳壽之撰國志,亦大名在下,蓋取法於經典也。」臧氏琳經義雜記云:「魏、晉之儒,如何晏論語、郭璞爾雅釋文本皆小題在上,尚依漢儒之舊。小題所以在上者...[书籍]
清人原著——书法秘诀(上)凡欲学书之人,工夫分作三段,初要专一,次要广大,三要脱化,每段三五年火候方足。初取古人之大家,一人以为宗主。门庭一立,脚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相似,使人望之便知是此种法嫡,纵有谏我、谤我,我不为之稍动,常有一笔一画数十日不能合辙者...[书籍]
谋略的运用必须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而谋略的运用本身就包括对军用的谋划等广泛的内容:欲谋用兵,先谋安民;欲谋攻敌,先谋通粮;欲谋疏阵,先谋地利;欲谋胜敌,先谋人和;欲谋守据,先谋储蓄;欲谋强兵,先谋赏罚等。在作战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善于“夺恃”,包括夺气、夺隘、夺勇等,即创...[书籍]
又俗于读《四书》朱注,往往于全节中勾去一二句,并某氏曰皆不读,此诚可怪,同志宜反此弊。一读书贪多,且不多诵遍数。此误也,弟子有十行,聪明者,只宜授五行,使其绰有余功,自不畏难色阻,但使日无旷废。经书虽多,数年可尽。又书须逐段分读,小段看读百遍,背读百遍,然...[书籍]
熙宁八年,得郑君所述於楚州,其事迹有六家所遗或小异者,删落是正,取百九十五段,以类相从”云云。振孙谓郑君者,莫知何人。考郑文宝有《南唐近事》二卷,作於太平兴国二年丁丑。又《江表志》三卷,作於大中祥符三年庚戌。不在此序所列六家之内,则所称得於楚州者,当即文宝之书。检此书所录...[书籍]
例如:干支阴阳五行的概识、时辰节气及月建、天干的十二生死历程、支藏人元及五行旺相休囚死、六神的简单涵义、四柱大运流年的排列法,以及干支的生克制化冲合会刑穿等。除了上述较为正统的各种理论外,我另外还用了不少篇幅介绍有关吉神凶煞和星宗星盘的通俗性看法,这些命学上之基本常识及原...[书籍]
《北戸録》三卷,唐·段公路撰,《學海類編》作公璐,盖字之訛。《新唐書·藝文志》稱為宰相文昌之孫,則當為臨淄人。《學海類編》作東牟人,亦未詳所本。其厯仕始末不可考,惟據書首"結銜",知官京兆萬年縣尉。據書中稱“咸通十年”,知為懿宗時人而己。是書載嶺南風土,頗為賅備;而于物産,...[书籍]
所以,成书时间应该在这一时段,即1281-1287年之间。《三国遗事》全书计五卷,分为王历、纪异、兴法、塔像、义解、神咒、感通、避隐、孝善共九个部分。除王历外,其余八个部分内含一百三十八个小节。该书名曰“遗事”,就是说,它的编纂体例既不是传统的纪传体,也不是传统的编年体。从...[书籍]
当时与钱大昕同行的著名学者段玉裁这样写道:“忆昔与竹汀(钱大昕)游元妙观,阅《道藏》,竹汀借此抄讫。”[2]这之后,大学者阮元抄录一部献给清朝皇室。道光年间,著名学者徐松和程同文等曾对书中的地理、名物加以考订[3]。本书较早的刊本是山西灵石杨尚文编辑的《连筠簃丛书》本[4]。最早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