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泉幕任满,始以故事召赴行在,公虽知非当路意,而迫于君命,不敢俟驾,故寓意此词。道过分水岭,复题诗云:“谁知不作多时别。”又题崇安驿诗云:“睡美生习晓色催。”皆此意也。既而罢归,离临安有词云:“湖上送残春,已负别时归约。”则公之去就,盖蚤定矣。\\邻鸡不管离怀苦。又...[书籍]
小山词多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整饱含感伤,伤情深沉真挚,情景融合,造语工丽,秀气胜韵,吐属天成。黄庭坚评小山词云:“精壮顿挫,能动摇人心。上者高唐洛神之流,下者不减桃叶团扇。”虽反映生活面窄,而艺术境界较高。词风接近李煜。他的《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书籍]
清泉怪石盘纡。信风景江淮各异殊。记东坡赋就,纱笼素壁,西山句好,帘卷晴珠。白玉堂深,黄金印大,无此文君载后车。挥毫罢,看淋漓雪壁,真草行书。☆六州歌头(淮西帅李_和仍为书庙额)高皇神武,善驾驭豪英。攘北狄,驱群盗,命天膺,救苍生。奈梦绕沙漠,隔温清,屈和好,召大将,归兵柄...[书籍]
匠石操斤游林下,便一举采之充栋梁。须知道,是天将大任,翕处还张。薇郎玉佩丁当。问何事午桥花竹庄。又星回岁换,腊残春浅,锦熏笼紫,栗玉杯黄。唤起东风,吹醒宿酒,把甲子从头重数将。明朝去,趁传柑宴近,满袖天香。☆沁园春(次黄宰韵)归去来兮,杜宇声声,道不如归。正新烟百...[书籍]
《東坡志林》,宋蘇軾著。此書所載為作者自元豐至元符二十年中之雜說史論,內容廣泛,無所不談。其文則長短不拘,或千言或數語,而以短小為多。皆信筆寫來,揮灑自如,體現了作者行雲流水涉筆成趣的文學風格。此書宋時或稱《東坡手澤》,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一即著錄《東坡手澤》三卷,...[书籍]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一般认为,最初的编着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的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睿。在清朝的嘉靖年间由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并且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後来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书籍]
徽城竹枝词[清]吴梅颠梅颠名熊,清乾隆时歙县人,擅诗,隐于医(鲍桂星《觉生诗抄》卷十九)。生平事迹待考。该书封面题《徽竹枝词》,封内则题“吴梅颠《徽歙竹枝词》”,歙县博物馆藏本注为“手稿本”;细察字迹,殆为清钞稿本。本书共收咏歙郡地理风物、民风民俗、文物古迹...[书籍]
《东坡志林》,宋苏轼著。此书所载为作者自元丰至元符二十年中之杂说史论,内容广泛,无所不谈。其文则长短不拘,或千言或数语,而以短小为多。皆信笔写来,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此书宋时或称《东坡手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即着录《东坡手泽》三卷,...[书籍]
筑别业于碣石山,名曰止园,奉母其中,藏书数万卷,日以经史自娱。曾国藩总督直隶,手书招致,深器之。幕中方宗诚、吴汝纶、游智开皆折节与交。国藩留主莲池书院,辞归。总督李鸿章延修《畿辅通志》,又与王灏参纂《畿辅艺文考》。性和易乐善,尤喜奖掖后进。学政周德润以学行荐,旨加四品卿衔...[书籍]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大约在1750年前后,作者50岁时成书,先后用尽了吴敬梓的20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书籍]
☆贺新郎(石城吊古)吊古城头去。正高秋、霜晴木落,路通洲渚。欲问紫髯分鼎事,只有荒祠烟树。巫觋去、久无箫鼓。霸业荒凉遗堞坠,但苍崖、日阅征帆渡。兴与废,几今古。夕阳细草空凝伫。试追思、当时子敬,用心良误。要约刘郎铜雀醉,底事遽争荆楚。遂但见、吴蜀烽举。致使五官伸脚睡,唤诸...[书籍]
词律校勘记(清)杜文澜撰『词律校勘记』上册咸丰十一年序刊本词学始于唐,盛于宋,更唱迭和,有一定不移之律,亦有通行共习之书。南宋时,修内司所刊《乐府混成集》,巨帙百余;周艹窗《齐东野语》称其「古今歌词之谱,靡不备具」;而有谱无词者,实居其半。...[书籍]
大鹤山人词话郑文焯撰龙沐勋辑高密郑叔问先生(文焯),毕生专力於词,为近代一大家数。复精声律,善批评。凡前人词集,经先生批校者,散在海内藏家,不可指数。以予所见,有东坡乐府、清真集、白石道人歌曲、梦窗甲乙丙丁稿、花间集等,各家或一本,或屡经批校至三四...[书籍]
易林补遗细目前言卷首语易林补遗题辞卷一易林总断章第一天时晴雨章第二地理风水章第三朝廷国事章第四出师征伐章第五年时丰歉章第六身命造化章第七六亲寿命章第八倩媒说合章第九婚姻嫁娶章第十卷二女卜男婚章第十一女家择婿章第十二后嗣有无章第十三怀胎虚实章第十四安护胎息章...[书籍]
五百年後,南宋文人羅大經取其詩意作為書名,寫了一部頗有名氣的筆記,這就是鶴林玉露。羅大經字景綸,廬陵(今江西吉水縣)人。生平事跡不詳,我們祇知道他大約生於宋寧宗慶元初年,卒於宋理宗淳祐末年以後。少年時曾就讀於太學,嘉定十五年(一二二二)鄉試中舉,寶慶二年(一二二六)登進士第。此...[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