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书籍]
天下多士,向风趋学,间有俊哲,自为名家。古文则郭忠恕、句中正,篆简则徐骑省、邵餗、章友直,分隶则王原叔,真革则杨少师、王御史、李西台、宋宣献、石曼卿、周千发、苏子美、蔡君谟,咸有遗迹,可以观述。虽然,学者犹来及晋、唐之间多且盛者何也?盖经五季之溃乱,而师法罕传,就有得之,...[书籍]
陆费墀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原序宋中兴通鉴一十五巻通直郎国史院编修官刘时举编史嵩之丧父以右相起复时举为京学生与王元野黄道等九十四人太学生黄恺伯金九万孙翼鳯等百四十四人武学生翁日善等六十七人宗学生赵子寰等三十四人上书争之是亦慷慨之士也观者嫌其太略然以视王宗沐薛应旂所撰斯条理过之矣小长芦七...[书籍]
它和中国古代许多哲学性的著作一样(例如《道德经》、《易经》),各家对经书内容的理解各不一致,有人认为是兵书;有人认为是道家著作;有人认为是道教炼养之书;有人认为是儒家著作。[书籍]
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书籍]
本书通过对阮籍主要哲学著作的不同思想倾向的详密考察,揭示了阮籍思想由儒而玄的演变轨迹,指明了阮籍早期以儒学思想为主,崇尚礼乐刑政一体之治,后来有感于名教的堕落,遂转入庄学思想轨道,崇尚自然和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但由于儒家思想仍然发生作用,再加上他对现实的失望,因而在他那里...[书籍]
它们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达数千年之久,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教育、伦理等一切学术思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社会风尚,无不以之为圭臬。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统治者奉它们为治国安邦的法宝,士大夫以通经致用为自己的终身抱负,平民百姓也以它们为修身行事的彝训。...[书籍]
辑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凡十二卷,二百二十二篇,兼收各类文体,择选贤哲名篇,篇幅较短,语言精炼,便于诵读,代表先秦至明未散文的最高水平,极具思想性与艺术性。清初问世以来,盛行不衰,备受推崇。我国现当代文学大家,如鲁迅、巴金、朱光潜、余光中、王蒙、贾平凹等,皆深受其影响,对...[书籍]
==============================================================================一、内容《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书籍]
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省此微言,孰为不可也。用笔论有翰林善书大夫言于寮故无名公子曰:“自书契之兴,篆隶滋起,百家千体,纷杂不同。至于尽妙穷神,作范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惟右...[书籍]
卷一睦亲,主要讲家庭和睦相处的道理和方法;卷二处己,论述个人修养、为人处世之道,对人一生当中经常遇到的富贵贫贱、成败得失等都作了哲理性的阐述;卷三治家,是持家兴业的一些道理,亦颇精彩。《世范》一书的论理并不像其他古代修身齐家的书那样古板正统,相反,袁采思想非常激进,甚至敢...[书籍]
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为少年言,土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老夫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平居终日,如含瓦石,临事一...[书籍]
子平真诠评注序方重审序命理乃吾国科学与哲学融贯而成一种学说,数千年来传衍嬗变,或隐或现,全赖一二有心人为之继续维系,赖以不绝,其中确有学术上研究之价值,非徒痴人说梦,荒诞不经之谓也。其所以至今不能在科学中成立一种地位者,实有数困。至于成功失败之程度,则随其所造之因...[书籍]
使明哲亦奉之而不以为陋。夷考其词。究于脉理何所发明。能尽合脉经之旨耶。人之便之者。徒以其较脉诀更简而已矣。岂真有以见夫脉诀之非。而欲由脉学而上溯脉经耶。余已刻脉经。复虑其词隐奥。不便俗学也。因取俗行张注脉诀视之。则注词浅陋。毫无所发。旋见石山医按中。有戴氏脉诀刊误。或释或...[书籍]
王夫之的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历史、文学各方面,多达百余种。《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晚年系统的史论代表作之一。作者认真研读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总结历史经验,有感而发,随事阐述自己的见解、主张和思想认识。对历史上的治乱兴衰作了多方面的评论。全书约六十余...[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