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十集韵小学类三【韵书之属】提要【臣】等谨案集韵十巻旧本题宋丁度等奉勅撰前有韵例称景祐四年太常博士直史馆宋祁太常丞直史馆郑戬等建言陈彭年邱雍等所定广韵多用旧文繁畧失当因诏祁戬与国子监直讲贾昌朝王洙同加修定刑部郎中知制诰丁度礼部员外郎知制诰李淑为之典领...[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四仪礼集编礼类二【仪礼之属】提要【臣】等谨案仪礼集编四十卷国朝盛世佐撰世佐秀水人官龙里县知县是书成于乾隆丁夘裒辑古今説仪礼者一百九十七家而断以己意浙江遗书总録作十七卷且称积帙共二千余翻为卷仅十七者按经篇数分之不欲于一篇之中横隔也然此本目録列十七卷书...[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十转注古音略小学类三【韵书之属】提要臣等谨案转注古音略五卷明杨慎撰是书前有自序大防谓毛诗楚词有叶韵其实不越保氏转注之义易经疏云贲有七音始发其例宋呉才老作韵补始有成编学者知叶韵自叶韵转注自转注是犹知二五而不知十也考协韵之説始于...[书籍]
呻吟语,病时语也。病中疾痛,惟病者知,难与他人道,亦惟病时觉,既愈,旋复忘也。予小子生而错弱善病,病时呻吟,辄志所苦以自恨,曰慎疾,无复病。已而弗慎,又复病,辄又志之。盖世病备经,不可胜志。一病数经,竟不能惩。语曰:三折肱成良医。予乃九折臂矣!沉痼数经,呻...[书籍]
景定三年十月,予友范君景文授以所著书一编,语甚绮而文甚高。时夜将半,翦烛疾读,不能去手,大类葛常之《韵语阳秋》,鸡戒晨而毕。株连节解,激发人意,作而曰:“美哉此书也!”杜子美诗,王介甫谈经,以为优于经,其为史学者,又视为史,无他,事檄而理胜也。韩退之谓李长吉歌诗为...[书籍]
古今论着,类多言病而不处方,是以沉痼少有瘳日,雅道无复彰时。兹集开元、大历以来,诸公平昔在翰苑所论秘旨,述为一编,以俟后之君子,为好学有志者之告。所谓天地间之宝物,当为天地间惜之。切虑久而泯没,特笔之于楮,以与天地间乐育者共之。授非其人,适足招议,故又当慎...[书籍]
自二卷以至十卷,其立论井井有条不紊,文虽蘼而说正,其旨不于圣人,要皆有所折衷,莫非《六经》之绪余尔。虽曰:一星土之微,不可与语天地之大;一萤烛之光,不可与语日月之明,视[彼]畔道而陷于异教者,顾不韪矣乎!嘉兴郡守刘侯贞,家多藏书,其书皆先御史节斋先生手录。侯...[书籍]
《小儿语》,明代吕得胜所撰。吕得胜,河南宁陵人,字近溪,生活在嘉靖时。他很关心儿童的教育工作,主张儿童有知识时,就要进行正确教育。当时民间流传一些儿歌,如“盘却盘”、“东屋点灯西屋亮”之类,他认为这些儿歌对儿童固然无害,但对品德修养以及后来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编写...[书籍]
又其属橐,先据左氏《国语》、《系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之书,而后贯穿经传,驰骋古今,错综隐括,各使成一国一家之事。故其意难究详矣。比于《班书》,微为古质,故汉晋名贤,未知见重,所以魏文侯听古乐,则唯恐卧,【考证】事见礼乐记,史记乐书。良有以也。逮至晋末,...[书籍]
本书由明末唯物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吕坤著,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刊刻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时吕坤在山西太原任巡抚。全书共六卷,前三卷为内篇,计有《性命》、《存心》、《伦理》、《修养》等八篇;后三卷为外篇,共有《天地》、《世运》、《圣贤》等九篇,共约数百条含意深刻、富...[书籍]
续子不语版本:以随园三十八种本为底本,参照他本校点。十卷二百六十六则。作者:袁枚,钱塘人,字子才,号简斋。少负才名,乾隆初试鸿博报罢,旋成进士,改庶吉士,出知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县。并着能声,年甫四十,即告归,作园于江宁小仓山下,曰随园,以吟咏著作为乐,世称随园先生。...[书籍]
引言我国自来法书与名画并称,千百年来,人无异议,法书是艺术的一种,已有定评,本文不更论列。本文所论述的只有三端:一.笔法,二.笔势,三.笔意。一向无论是书家的法书,或者是一般群众所写的字,都是使用毛笔的。因此,要论书法,就必须先讲用笔。实际上是这样,不知道用...[书籍]
一、《伤寒论》的内容《伤寒论》是东汉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伤寒病证的部分。《伤寒杂病论》原16卷,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该书至魏晋时已有散失,经王叔和收集整理始得存世,后在流传过程中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北宋时...[书籍]
伤寒论翼清·柯琴公元1644-1911年《伤寒论翼》,伤寒著作。二卷。清·柯琴撰于1674年。作者对前人编集、校注、整理《伤寒论》持有异议,对《伤寒论》的编次及证治、方药进行全面探讨。既不取叔和旧制,又反对三纲鼎立。主张以方名证,方从六经。认为“...[书籍]
《梁启超文集》作者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斗士,大政治家,大文豪,大学者,本世纪最大的悲剧人物。他一生著述一千四百万字,融汇中西,出入经史,显示了“百科全书”的气派。他的文章,挟雷生电,恣肆汪洋,当时“一纸负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慈禧太后读后愤而痛哭,孙中山、毛泽...[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