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以后,解元逐渐演变为对读书人的尊称或通称。董是金代戏曲作家,生卒年月、字号、籍贯均不详,因其为读书人,故人称董解元。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其后五经试士制虽废,但习惯上仍称乡试所取前五名为五经魁。指的是魏允中、顾宪成...
南北曲俱属中吕宫。南曲中此曲有两类,—是加赠板的细曲,—是丑付所唱—板—眼的粗曲。如《白兔记》中李洪—所唱:“非因小姪怒生嗔”—段。北曲中此曲经常使用。元人诸曲,虽无此体,但明传奇多用之。此外尚有与以上二格迥异的,称[古调石榴花],《全元散曲》中载有关汉卿散曲《怨别》套第—曲,《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卷十三有《月令承应》—曲,可资参考。...
第一段音乐素材取自河南民间吹打乐,采用左手下滑大颤等手法,并以右手指法,类似唢呐在吹奏,曲调平稳流畅,优美如歌。除了右手的大段托劈指,我们还更应注意左手的技法,这才是关系河南筝曲韵味之所在。这种风格的表现,充分地体现在河南筝左手的技法运用上。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四种指...
·成堂曲牌戏曲音乐名词。在川剧高腔中称套曲为成堂牌子。凡不成套,单独使用者,称单支曲牌,如[月儿高]、[喜相逢]、[白练序]等。川剧高腔的十大成堂曲牌为:[—枝花]、[二郎神]、[三学士]、[四朝元]、[五供养]、[六旄令]、[七(集)贤宾]、[八声甘州...
本功法练功时要求掌握阴阳相合、动静相兼、内外相联、刚柔相济原则,使整体一气贯通,内发于外,达到全身混元一气,故名混元桩。它是形意拳的基本功,具有技击和压疗双重作用。前腿负体重十分之四,后腿十分之六,切实做到混元一气的要求。练功结束时双手放下,缓缓散步而止。...
到了元代,民族乐器三弦的出现值得注意。它的标志是南宋时南戏的出现。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其音乐丰富而自然。南戏在演唱形式上已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戏曲艺术在元代出现了以元杂剧为代表的高峰。代表性的元杂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
以“戏”和“曲”连称,用之以命名中国特有的戏剧,一般认为始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至于王国维,他是从事近代形态的戏剧研究的第一人。中国传统戏剧得以成功地进入现代学科体系,是由于他对戏曲的规范与系统的学术研究,因此在学术史上,他的功绩自是无可比拟。...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据文字载,宋代以前还没有元宵,那时人们过元宵节吃的是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时至今日,在我国个别地区,仍有吃“元宵粥”的习俗。元宵节是必吃元宵的,当然因为一些地区的差异,很多地方吃的食物是不一样...
剧中安排两个正旦主唱,第一、三、四折,正旦扮萧淑兰主唱;第二折,正旦扮管家嬷嬷主唱,这在元杂剧中是罕见的,从而突破了元杂剧体制的通例,展现了元末明初杂剧的艺术特色与创新精神。此外,还有王学奇等《元曲选校注》本、王季思等编校的《全元戏...
元明戏曲较大比例是“才子佳人”戏。《琵琶记》说的是陈留遭灾,三年荒旱,蔡伯喈辞别新婚娇妻赵五娘赴京赶考,一去不返。瑞兰携瑞莲在花园拜月,析祷夫君安康,二人始知本为姑嫂。玉莲拒绝豪富孙汝权求婚,以木头荆钗为聘,和十朋结为夫妇,并立誓永不相负。十朋得知妻亡,痛不欲生,...
南北曲都属中吕宫,北曲常用,作为中吕套曲的第一曲。例如昆曲《长生殿·小宴》唐明皇上场时所唱。在京剧等剧种中,多用于武戏,与[点绛唇]同属散板曲牌,作为角色上场的引子,但使用不甚广泛。可一人独唱,也可分唱,同今[点绛唇]。如《挑滑车》...
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元宵。有关吃元宵习俗的源由,民间说法众多。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便用元宵命名之。如今,元宵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在元宵佳节乃至平日享用的美味。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味...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据资料记载,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近千年来,#$...
“南曲”和“北曲”都是指以地域来划分的戏曲、散曲所用的各种曲调的统称。南曲大部分来源于唐宋大曲,宋词和南方的民间曲调,用韵以南方的语音为标准。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软、轻和,用笛箫来伴奏。而北曲也是源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