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曾实行木棺火葬。近代壮族普遍和汉族一样实行木棺土葬。死者子女直至下葬后1个月内都要反穿孝衣。河口“沙人”死3年以后,要择吉日从棺木中把尸,骨捡出来,装在瓦缸中重新安葬。弥勒的壮族人死,即敲起铜鼓,村民听到鼓声,便知死讯。女人死,须待娘家主要亲人到场方装...
古筝谱【壮乡歌节】
现存清代重修的甘肃文县阴平桥为单孔木伸臂桥,桥跨达60余m,桥上建有桥屋。福建漳州江东桥的石梁最为巨大。该桥于宋·嘉熙元年由木梁桥改为石梁桥,计有15孔,每孔三片石梁。石桥现存5孔,其中最大的石梁长23.7m,宽1.7m,高1.9m,重量达2000kn。这样巨大的石梁,在没有重型起重设备的古时,其...
壮族人民则把九月九日称为祝寿节,而且认为九九重阳,天高气爽,是个吉利的日子。壮族传统习俗适逢老人六十寿辰,儿孙晚辈都要杀鸡宰鸭为老人庆贺寿。并为老人置一个“寿粮缸”,装满“寿米”,乎时不能吃完其中的米。这天,出嫁的闺女也要带上儿女回娘家祝寿,并带新米回来给老人补粮...
在中新建交四十周年及中国传统春节来临之际,受新西兰奥克兰屋崙华侨会所及中华电视网的邀请,2012年1月22日,甘肃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团分别参加了由他们在奥克兰ASBGreenlane展览馆和奥克兰TelstraClear体育场组织的新春花市同乐日和新春花市演出活动。皮影演出台前挤满了观众,甘肃环县...
2012百色田林·第三届中国壮剧文化艺术节壮剧展演预赛正式开演。据悉,本次壮剧展演预赛时间从4月8日至15日,分别在该县乐里镇、六隆镇、旧州镇和利周瑶族乡四个赛区进行,来自各乡镇的49个业余壮剧团参加。决赛将从利周、六隆、旧州三个展演点的前三名和乐里展...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壮族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壮族歌圩节也是别具魅力。壮族歌圩传说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如祷祝丰年、赛歌择婿、歌仙刘三姐传歌等说法。传说在以前,有位...
现在的民族学专家只能从一些文字的史料来回顾壮族先民服饰产生与发展、衍化的历史。壮族各支系和聚落群体受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和周边其它民族的影响,审美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服饰也各有千秋。总体上看,壮族男子服饰朴素简练,各地差异不大。传统的壮$#...
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也是广西壮族、瑶族、侗族、苗族、汉族等民族传统节日。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
在壮族历史悠久的岁月中,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一种“峒布”,是麻织品及蚕丝品,说明远在汉代,古壮民就种麻养蚕,为服饰提供原材料。也反映了古代壮族的服饰发展,其中以蚕丝为原材料的壮锦更是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要将...
壮族三月三“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其实这一风俗和传说反映的是远古人类驯养动物,从野生到家化的...
女性服饰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壮族男子改穿对襟唐装衣,宽裤子。1949年以后,壮族地区的城镇居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校学生等的服...
24日记者获悉,文化部近日正式公布了“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名单,共有中国评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等39家院团入选,甘肃省陇剧院作为我省惟一入选的地方戏创作演出院团荣登榜上,并将获得100万元资金资助。
打扁担主要反映壮族人民从种到收的主要劳动过程。马山壮族打扁担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获一等奖,曾进京向十二大代表汇报表演。
传说在很早以前,在十万大山南麓的壮族偏人山寨里,有一对非常要好的青年人,男的叫农端,女的叫农亚,两人经常结伴上山砍柴。山寨里的人们听了无不拍手称赞,一位长者还以发音把它叫作“鼎叮”。乡亲们照样学做起来,鼎叮很快盛行全寨。这种活动后来成为固定形式,定名为“跳天”。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