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戏曲序跋纂笺
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是壮族清明节、三月三等传统节日的民俗食物。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但味却截然不同。这种做法流行于长江以南地区,是清明节及农历三月三的汉族民俗小...
·河北丝弦戏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北、山西等地。官调唱腔,清新明快,是元代以来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杖头傀儡戏的腔调。丝弦戏的唱腔特点是以真声唱字,假声拖腔。1910年前后,除西路丝弦改用晋剧打击乐器外,其余各路都改用京剧锣鼓。过去由...
由于戏曲的特殊性,使其对于历史情有独钟,一部戏曲史即是一部中国历史。戏曲教育的形式梨园:唐玄宗时宫廷内训练俗乐乐工的机构,隶属于教坊。后世将戏曲界习称“梨园行”或“梨园界”,戏曲演员习称“梨园子弟”。...
·布依戏戏曲剧种。又称板凳戏、布依彩调。流行于贵州兴义地区。系清代成丰以前在布依弹唱“八音”基础上吸收广西北路壮戏音乐发展而成。乐队伴奏以-布依胡琴为主。有时加笛子、短箫、木叶等。打击乐有大锣、大钹、木鱼、鼓、铜鼓等。
董月清四川威远县界牌人,民国初年资阳河名小生,清末民初时期常在资阳、内江、富顺、自贡、威远等地演出,与名旦刘三凤配戏甚多。由于董月清戏多而熟练,且善于表演,当时有戏状元之称。董月清小名百寿,善于文武小生各种人物的表演。董月#$...
《上党梆子建团70年纪念画册》序今年是个戏剧大年,好多剧院团举行建立五十周年纪念,也有与共和国同龄的。上党梆子作为一个剧种来说,可不止七十年,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年长的,形成于明末清初。1986年山西省举行戏曲青年团调演,上党梆子拿出五个...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游春的习俗。在山东博兴,人们认为“清明踏了青,不患脚疼病”。明清来至,民间还有“吃清明团”、“送百虫”、“水嬉”等风俗。唐朝清明节时,长安妇女郊野春游,遇名花便在草地上设下张...
清代戏服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清代长袍多开衩,官吏士庶开两衩,皇族宗室开四衩。在清朝以开衩为贵。
·青戏戏曲剧种。流行于山西万荣县的范村、百帝、北解等村。系明代安徽的青阳腔传人晋南后,受当地语言和地方戏曲的影响而形成,久已失传。1954年以来,万荣县文化馆搜集到残破不全的剧本《白兔记》、《黄金印》、《三元记》等八种,记录片断曲$#...
昨天,周庄大学生昆曲节暨昆曲名家名角名戏汇演周在古戏台上拉开序幕,《水浒记》《玉簪记》《牡丹亭》《琵琶记》《西厢记》等众多经典曲目在此精彩上演,吸引了不少戏迷。12日下午还将有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三所院校昆曲$#...
继宋词元曲之后,明代盛行民歌,并逐渐与“鼓子词”结合。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开封,成为鼓子曲发生、发展的中心,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但是这个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新剧种在“清乾隆五十四年,黄河在祥符决口”,开封大批鼓子曲友由禹县逃往南阳...
戏曲,也属于这种音乐戏剧的类型,不过却是一种中国式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戏剧。由此可见,中国戏曲在形成之初,戏剧与音乐就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了。中国戏曲发展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中国戏曲的剧种众...
清明节是华人纪念祖先的一个传统节日。所以在清明节日中,既有祭奠先人的怀古幽思,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是一个极富特色的节日。踏青清明节春游踏青是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的习俗。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扫墓扫墓祭祖是...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
据明嘉靖《池州府志》记载,早在明中叶以前,它便盛行于池州。至今每逢春节期间仍有演出活动。中外专家学者皆认为它有极珍贵的戏曲史料研究价值。因而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据史料记载,唐代即有目连扮演的形式出现。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