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
孟婆汤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一种喝了可以忘记所有烦恼、所有爱恨情仇的茶汤。传说中孟婆汤的做法是取人的鬼魂和采自俗世的药材调合成;另一说,是人的泪收集煎熬成汤。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百科]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开国皇帝孟知祥是晋王李克用的侄婿,在后唐深受重用,历任中门使、马步军都虞候、北京留守等职,后出任西川节度使。后唐明宗年间,孟知祥逐渐产生据蜀自立之心,不听后唐朝廷诏令,甚至一度举兵反叛。他于长兴四年(933年)吞并东川,尽占两川之地,被拜为检校太尉兼中...
这时雍闿已被高定的部下杀死,孟获代替雍闿为主,收集雍闿余部抵抗诸葛亮。八月,蜀军在与孟获军交战中,果然生俘孟获。于是诸葛亮进入滇池,仍然委任孟获等渠帅在当地为官。
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七个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这七个人都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注:春申君不是),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君子”。
国君欲传位于幼子叔齐,叔齐认为应该由长兄伯夷即位方合于礼,便将君位相让。伯夷认为叔齐即位是父亲之命,为人子者应该顺从父命,执意不肯即位,不久出逃回避。武王灭商后,天下都拥戴周的统治。
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宋、金纸币名称之一。北宋初年,四川用铁钱,体重值小,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90斤到上百斤的铁钱。流通不便。于是,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名为交子,代替铁钱流通。兑现时每贯须扣除30钱。成都16户富商为印造发行并经营铜钱与交子的兑换业务而开设交...
《三国演义》里的情节,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
李世民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赐汉王元昌自尽,侯君集等皆被杀。承乾被废后,太宗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褚遂良等议立太子之事,太宗犹豫不决,欲立有才华的魏王泰,又恐重演父辈骨肉相残的悲剧。九月,太宗任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傅、萧瑀为太保、李勣为太子...
丙子虏乱又称丙子之役指的是1636年至1637年之间,清军为了攻打明朝解除后顾之忧而发兵朝鲜的一场战争。这是后金第二次入侵朝鲜,在韩国史书中又被称为丙子胡乱(병자호란)。丙子胡乱又与之前发生的丁卯胡乱统称为丙丁虏乱(병정노란)。1636年12月2日,大明登莱巡抚袁可立仅仅...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会子是南宋的一种纸币,早在北宋熙宁年间就已出现。绍兴三十一年二月,为了管理会子的印造发行事务,朝廷设置了行在会子务。自从绍兴三十一年印行会子开始,到乾道七年,共印行了二千八百多万道。但是,各路货运依指挥都要收现钱,州县也不许民户输纳会子。了...
太子遭禁,掀起了轩然大波,“南京士民”皆“哗然不平”。江防督抚袁继咸、宁南伯左良玉、广昌伯刘良佐等大臣上疏抗争。左良玉甚至起兵东下,声称“清君侧”,但不久病逝。据《明史》、《罪惟录》所载,这位太子也是伪装的,乃状貌酷似太子的高阳人王之明,遂斩于市。这事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