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
《治安疏》言辞激烈,切中时弊,直指皇帝。世宗见疏勃然大怒,掷疏在地,便要逮捕海瑞,经劝阻,将疏留下,但仍将海瑞下狱论死。同月二十七日,海瑞获释,官复原职,不久升大理寺丞。天一阁明代经济文化发达,私人藏书盛行,出现众多藏书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创建了...
雅托噶,蒙古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筝。汉族称其为蒙古筝。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以及辽宁省、吉林省蒙古族聚居区。[百科]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至道光七年(1827年),清军在新疆歼灭张格尔叛乱集团的战争。张格尔叛乱主要是英国侵略势力支持下的民族分裂叛乱,但清朝地方统治者压迫新疆维吾尔族民众也使张格尔有机可乘。道光七年二月六日,清军主力开始西进。二十二日在大河拐击败叛军...
“都塔尔”的琴声浑厚、悠扬,是新疆维吾尔族钟情的传统弹弦乐器。它的名字来源于波斯语“dutar”,“都”意为“二”,“塔尔”是“琴弦”之意,即两条弦的乐器。汉语译音也写为“都他尔、都塔尔、独塔尔”等。新疆的民族乐器都具有两重性,不但可作伴...[百科]
廓尔喀之役,是清乾隆年间清军平定廓尔喀(尼泊尔王国)入侵中国西藏的战争。廓尔喀是统治尼泊尔的部族,受西藏喇嘛沙玛尔巴唆使,以贸易与边界纠纷为由,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侵入西藏聂拉木、济咙(在今西藏吉隆县南部)等地。清廷随即调兵...
廓尔喀之役,又称清反击廓尔喀之战、清平定廓尔喀,尼泊尔方面称为尼泊尔—中国战争(尼泊尔语Nepāl-ChīnYuddh),是清乾隆年间清军反击廓尔喀(尼泊尔王国)入侵我国西藏的战争。廓尔喀是统治尼泊尔的部族,受西藏...
史无前例的骆驼城阿尔尼见军情紧急,立即组织喀尔喀蒙古兵马抵抗。两军对阵,噶尔丹将一万头骆驼缚住脚,驼背上叠加箱垛,盖着湿毡,环列如栅,称为驼城,以此抵御清军进攻。噶尔丹使出缓兵之计,派人至清营求和。这一年的三月,噶尔丹病死,余部投降。喀...
万历十一年,年仅25岁的努尔哈赤凭其先祖所遗13副盔甲,起兵征讨尼堪外兰,开始了他统一女真各部的征程。原先女真各部一直不和,图伦部的尼堪外兰,勾结明军,谋害了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努尔哈赤集合残部数百人,征讨尼堪外兰,一举攻克图伦城,获兵百人,盔甲...
努尔哈赤侦知明军分布,集八旗兵6万,乘明军部署未定,设伏以击。此时刘綎已进军深入300里至深河。这次萨尔浒大战,明军损失惨重,后金军势大振,又于六月、八月先后攻陷开元、铁岭,马林战死。
朝尔,又称抄兀。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朝尔为蒙古语共鸣之意。又称西那干朝尔,意为带共鸣的勺子。形制多样,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特色。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说唱伴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兴安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和西部的巴彦淖尔盟、阿拉善盟等地...[百科]
鄂尔泰在江苏任上,政绩卓著,被雍正誉为“天下第一布政”。鄂尔泰上任后,经过实地调查,发现三十年前已改土归流的东川土司依旧,仍由当地土官管辖,其因就在于其地离省城成都有二千八百里,鞭长莫及。在获得允许后,立即派兵进驻东川,将一切土司尽行更撤,改由流官管辖。...
筚尔,是克木人单簧气鸣乐器。“筚尔”为克木语音译。汉族称其为山苇笛。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景洪等克木人聚居地区。[百科]
政事堂是宰相议事之所,唐初设于门下省。宰相上午在政事堂议事,下午回本衙办公。凡是军国大事和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均需经由政事堂会议议廖,奏请皇帝批准。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三省及御史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权力机关。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签署,尚书省为全国最高...
明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初一,女真族(满族)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年号天命,国号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称汗,标志着后金的迅速崛起强大。自此后金成为明王朝在东北的主要威胁力量。他即位后,继续扩张自己势力,日益加强与明王朝的对抗,为建立大清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