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1895年7月14日-1984年10月19日),男,字龙荪,原籍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出生于湖南长沙。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著有《论道》、《逻辑》和《知识论》。[百科]
晃铃,满语“轰务”(Hongwu),亦称“铜铃”、“神铃”,《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称之为“铃杆”。所谓“神”是无形的,但在萨满的视界中,又是有形的---用音响“造型”。因而,许多神祇都是带着神铃下界的,即铃的声响象征神的降临,如吉林石姓萨满...[百科]
腰铃,满语西沙(Xisha)又称萨满铃。是满、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满语称西萨。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铃体铜制,呈圆球形,直径4厘米~5厘米。铃的下端开有一字形出音孔,孔长3厘米、宽0.5厘米,铃内装几粒沙石...[百科]
腰铃,满语西沙(Xisha)又称萨满铃。是满、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满语称西萨。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铃体铜制,呈圆球形,直径4厘米~5厘米。铃的下端开有一字形出音孔,孔长3厘米、宽0.5厘米,铃内装几粒沙石...[百科]
铜铃,古代乐器。古属八音之一金类。铃的形状也象钟,但比钟小得多。最典型的有N铃,高4.8厘米、宽4.3厘米。据说系安阳出土,大约是商代的。还有成周铃,高10厘米、宽6.6厘米,是西周时代的。它们的形状都是平口,上有桥形纽。由其大小推测它的用途:小铃大...[百科]
碰铃,古代称星、铃钹。满、蒙古、藏、纳西、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藏语称丁夏。因流传地区的不同,在民间又有碰钟、双星、撞铃、双磬、声声、水水等名称,陕西则称甩子,也有简称为铃的。流行于全国各地。历史悠久,南北朝时(386年—589年)已在我国流传。在敦煌千佛洞...[百科]
热巴铃,藏语称热巴司,汉族称热巴铃、扁铃。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区。[百科]
铃鼓是日本漫画家鸟山明所作《七龙珠》中的角色。比克大魔王的手下,奉命杀死所有的武道家,在天下第一武道会结束后杀死小林,并抢走四星球与武道家名册。后孙悟空为小林报仇,铃鼓不敌孙悟空想要逃走,被孙悟空的龟派气功消灭。[百科]
金刚铃,是藏、蒙古、纳西、汉等族摇击体鸣乐器。藏语称止布、兹巴。汉族称法铃、西藏铃。历史久远,原为佛教密宗法器,由印度传入我国。流行于全国各地佛教寺院,尤以西藏、内蒙古、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盛行。[百科]
演奏时,左手竖持铜铃中间木柄,上下晃动,坐奏时还可碰击肩、膝,发音哗哗作响,音色清脆响亮。旧时,用于土家族巫师(又称梯玛、土老司)主持的祭祀和迎神送鬼等仪式活动中,左手持八宝铜铃,右手执牛角,时而摇铃,间或吹角,并伴以歌舞。20世纪50年代后,民间传统的《八宝铜...[百科]
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雨水”。雨水,表示两层意思,其一是大气降水的形态由冬季的固态水—降雪为主,转为以液态水—降雨为主;其二是自“雨水”节气以后,天气回暖,南方暖湿气流势力渐强,降水量也逐渐增多了。“...[百科]
谷雨是在每年阳历的4月20日或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俗语有云:“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2度,当日太阳到达黄经30度,正午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五尺三寸二分,相当于今天的1.313米,夜晚观测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辰...[百科]
八宝铜铃舞又名“解钱”,是土家族民间的一种传统舞蹈,在恩施宣恩一带最为流行。土家人祭祀先祖、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之时,便请来土老司跳神“解钱”。在土家人的心目中,逝去的先祖也是永远庇佑后世的“神灵”。因此,八宝铜铃舞有的只是喜庆欢乐的气氛,没有其他祭祀活动中阴沉...[百科]
蹈到,克木人综合奏体鸣乐器。据形制译称竹音叉。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满等克木人聚居地区。[百科]
蹈到,克木人综合奏体鸣乐器。据形制译称竹音叉。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满等克木人聚居地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