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二靖康要录编年类提要【臣】等谨案靖康要録十二卷不着撰人名氏陈振孙书录解题曰靖康要録五卷不知作者记钦宗在储时及靖康一年之事按日编次凡政事制度及诏诰之类皆详载焉其与金国和战诸事编载尤详云云是振孙之时已莫知出谁手矣今观其书记事具有月日载文...[书籍]
大圣宝卷(135)香山观世音宝卷(203)梓潼宝卷(上)(261)梓潼宝卷(下)(281)土地宝卷(299)月宫宝卷(又名张四姐大闹东京)(339)药王宝卷(365)目连救母宝卷(379)血湖宝卷(407)十王宝卷(431)庚申宝卷(459)地藏宝卷(473)东厨宝卷(493)财神宝卷(507)龙王宝卷(533)东岳宝卷(561)玉皇宝卷(583)眼光宝卷(597)关帝...[书籍]
《唐李问对》一作《李卫公问对》,是《唐太宗与李靖问对》一书的简称。全书因以李世民与李靖一问一答的形式写成而得名。自《唐李问对》一书行世以来,历代学者就普遍认为此书是北宋仁宗时(1023—1063年)人阮逸的依托之作。如陈师道...[书籍]
纪闻者,纪靖康元年中事也。春正月五日,金人拥兵犯京城。二月十二日,退师。秋九月,陷太原。冬十月,陷真定,继陷滑州等郡县。十一月二十五日,拥兵再犯京城。闰十一月二十五日,陷京师。明年,春正月十日,邀皇帝出郊。二月六日,废帝。九日,邀太上皇帝、皇后、太子、诸王、公主、嫔妃等郊...[书籍]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太宗曰:“高丽数侵新罗,朕谴使谕,不奉诏。将讨之,如何?”靖曰:“探知盖苏文自恃知兵,谓中国无能讨,故违命。臣请师三万擒之。”太宗曰:“兵少地遥,以何术临之?”靖曰:“臣以正兵。”太宗曰:“平突厥时用奇兵,今言正兵,何也?”靖曰...[书籍]
成书始末及其编者奉使行程录和青宫译语汴京之陷和开封府状靖康余绪——呻吟语和宋俘记本书的流传及其版本余论笺证凡例及其它[一]成书始末及其编者靖康稗史共包括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瓮中人语、开封府状、南征录汇、青宫译语、呻吟语、宋俘记七种,故习惯上又称其为靖康稗...[书籍]
檇李谱(清)王逢辰著檇李谱序瑶星孕实,谪天上之长庚;香雨弥空,现佛门之种子。上方证果,灌此醍醐;远道贻珍,重于琼玖。天生尤物,地得嘉名,自来果属之贵,蓋未有逾于檇李者也。当夫花开二月,子结三春;仗嘘指于和风,惧飘零于阴雾。金铃昼护,先愁莺燕争含;银烛宵龙,...[书籍]
李公案(又名《李公案奇闻》)清·惜红居士编纂版本:清光绪廿八(1902)年文光楼刊本。此书仅为初集,未知后续二、三、四集是否出版。三十四回。作者:题“惜红居士编纂”。内容:叙述李持钧为官公正丶公平断案的故事。李持钧即清光绪年间享有“北直廉吏第一”盛...[书籍]
四年,掛靖海將軍印,疏請攻臺;軍至外洋,為颶風飄散而還。六、七年間,先後上「邊患宜靖」及「盡陳所見」兩疏,再請攻臺。召入京,面詢方略;因朝議從撫,撤水師提督,授為內大臣,晉爵伯。至二十年,由李光地、姚啟聖(時任閩浙總督)交薦,再授水師提督,加太子太保。自是...[书籍]
李公案是通过李公断案故事,揭示了豪绅恶霸鱼肉百姓的底层社会现实,对清末地痞模行、黑社会势力猖獗的现状,也有所披露,反映了底层民众对清明政治的渴望与呼唤,作品艺术上并不出众,语言浅陋,部分叙述还显得拖沓啰嗦。然而情节尚属新鲜,对案件侦察过程的叙述,打破了以往公案小说...[书籍]
汧国夫人李娃,长安之倡女也。节行瑰奇,有足称者。故监察御史白行简为传述。天宝中,有常州刺史荥阳公者,略其名氏,不书,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隽朗有词藻,迥然不群,深为时辈推伏。其父爱而器之,曰:“此吾家千里驹也。”应乡赋秀才举,将行,乃盛其服玩车马...[书籍]
李纲(一○八三~一一四○),字伯纪,号梁溪居士,邵武(今属福建)人,自其祖始居无锡(今属江苏)。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进士。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因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宣和元年(一一一九),因言事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七年,为太常少卿。钦宗即位,除兵部...[书籍]
重印明嘉靖《安溪县志》序《安溪县志》原书序卷之一·地舆类一、建置二、星野三、山川四、形胜五、疆域六、屯堡七、隘堑八、乡里九、风俗十、土田十一、户口十二、寄庄十三、土产十四、贡赋十五、水利十六、井泉十七、坊市十八、桥渡卷之二·规制类一、公署二、坛壝三、庙祠四、寺观(宫院附)...[书籍]
李煜从最高的君主沦落成为最低的“臣虏”,从客观上讲,很少人有他这种惨痛的经历;从主观上讲,有这种经历的人又没有他的才情。而他却能用血和泪,用自己的生命,写出人生悲剧中的真情实意。因此,李煜词就成为千古绝唱了。本书为“图文典藏本许译中国经典诗词”丛书之一,精选了...[书籍]
時鄭芝龍劫眾出沒海島,視同安如几上肉;旋於崇禎元年就撫,奉命進剿舊日伙伴李魁奇、鍾斌輩。其間「用戰、用守、用間諜、用招安、用解散、用誘購」,履泰均身歷其境、親預其事。在同安任五年,取其與大府論海寇及曉諭約束之文,編為「靖海紀略」一書。其前三卷大都為書札,止於祟禎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