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药分剂自序按徐之才曰。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是药之大体。而本经不言。后人未述。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遗失。诚哉是言也。内经发挥宣通等义亦甚时不可治热。热有时不可治寒。訾为背谬。因去寒热而增升降...[书籍]
本书为《沈氏尊生书》的组成部分。作者根据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等十剂予以分类,共选药420种,分别对各药的性味、七情、主治、归经及禁忌等方面予以详细论述。书中还记述了前贤的有关论述间附作者按语。[书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写,是全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中医方剂学著作,全书共10卷,附指南总论3卷。分伤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等14门,载方788首。所收方剂均是汉医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书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刊于宋·元丰年间太平惠民和剂局所公元1078年-1085年内容简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编写。全书10卷,附指南总论3卷。分伤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等14门,载方788首。所收方剂均系民间常用的有效中药...[书籍]
药鉴明杜文燮序或谓持鉴以索貌者,不能得其腠理,而按方以索病者,亦不能神其变通,甚矣,方书之不可尽信也。嗟夫!方亦何负于人哉?唯药不尝试,方不经验,漫立局以幸中者之过也。乃是编也者,首察病原,以补东垣之缺,次辨药力,以佐仲景之偏;论证则由标本以及经络,审性则...[书籍]
书中共收录方剂400余首,除少量古代名方外,多数则不曾见有其他方书记载。其剂型包括丸、散、膏、丹、汤剂,以及许多药酒剂,每方详细标明药物、剂量、制服法及适应症,适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多种疾病。《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书籍]
灵药秘方》为蒲东方士师成子于康熙初年所作,书中记载道家治病所用丸散丹剂方药的适应病症,制药,用药方法·道家治病所用丸散丹剂经过长期临床检验,有其科学性和特异性,道家多珍秘而不外传,故此是中医。[书籍]
药性切用卷之一上草部(山草类)卷之一上草部人参大补,能回元气于无有,性味甘温,肺家专药。功用灵活,五脏之虚,随所引而至。五脏之阳,生阴生血,阳自生而阴自长。退虚火,止烦渴,所谓甘温能除大热也。若大虚衄,生噙咽汁,乃气不摄血,血脱益气耳。参条:补力稍减,有横行手臂之...[书籍]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公元1032~ll13年《小儿药证直诀》,中医儿科的奠基之作。又名《小儿药证真诀》、《钱氏小儿药证直诀》。3卷。宋代钱乙撰,由钱氏门人阎孝忠编集而成。书成于公元1119年。本书是中国早期内容比较完整,并载有病案的儿科重要专著。《小儿#...[书籍]
卷一药性总论,首载寒、热、温、平四赋,较之《药性赋》有所增补,次记用药、制方、禁忌、主病、运气等内容;卷二分别论述173种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临床应用,其中对于各药的气味、阴阳、升降、分经及配伍应用,论述较详。[书籍]
《本草分经(珍藏版)》按药物归经理论进行编写。将药物分成通经络的药物(即按照十二经及奇经循行的药物)与不循经络的杂品。并用简明的注文形式阐述药性、主治等内容。书中附脏腑的内景田、十四经穴歌及经脉穴图、总类便览(依据草类、木类...[书籍]
《药性赋》,原书未著撰人,据考证约为金元时代作品。原为中医初学中药的启蒙书。该书将248种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尤其是对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在心,受用终生,颇受历代读者...[书籍]
《医病简要》提要《医病简要》一卷,书为裘君吉生得之于同社老友包君越瑚。包君申韩家而精歧黄学,退隐于医,历任绍兴医药学会评议员及会长,与著者张畹香先生世交也。本书系张氏在绍兴一生经验医案之录要,其用药之神,断诊之明,足资后学模范。因世...[书籍]
《医学举要》清·徐镛寒证医案发热恶寒,头疼身痛之暴证,人易辨之。惟久郁肺经而成喘嗽,有似阴虚劳嗽者,不可不辨。郡城西门外奚藕庄客幕于外,上年道途受热,曾患喘嗽,服自便而愈,今复患喘嗽,投自便而加剧,医亦概用清肺补肺,终不见效。自疑为阴虚重证,彷徨无措,遂延予诊。余为脉象见...[书籍]
伤寒括要明李中梓自序伤寒证治。自古难之。始于仲景。后贤纂述。无虑百家。而在人耳目间者。十有余种。不患。畴能千支万派。汇归一源。而有张长沙。若合符节耶。自非丹铅几偏。而髓竭心枯者。未易语也。余发始燥。便读仲景书。今且雪盈巅矣。上下南阳易水间。纸败墨渝。始成授珠十帙。乙酉春杪...[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