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名闻遐迩的“户撒刀”阿昌刀,又称“户撒刀”,因多产于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撒、腊撒这个地区而得名...
婚俗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服饰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饮食阿昌族喜吃芋头,但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建筑阿昌族人家的住宅,皆建造为三合或四合院样式,三合一照壁的形式居多。禁忌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杀家畜和伤害动物...
蔡文姬,著名女诗人,是文学家和书法家蔡邕之女,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嫁...
阿昌族的清明会、烧包会都是祭祀祖先的活动。他们认为祖先的鬼魂是保佑子孙后代的,但在某种情况下,他们也会回来咬人,因此,梁河、潞西地区祭大家鬼、小家鬼和灵。户撒地区的阿昌族除崇拜祖先外,还祭色曼、山神、谷魂、太阳神。“小家鬼”“小家鬼”,阿昌语叫“阿靠炸”,...
巴乌中高级乐曲《阿昌情深》林荣昌曲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阿昌族喜爱歌舞,喜爱唱山歌,每逢节日都有歌舞等娱乐活动。阿昌族民歌善于以物拟人,以物寓意,含蓄清新,曲调悠扬,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声调唱。阿昌族民歌种类繁多,最富于民族特色的是传统的“窝...
户撒阿昌族和傣族一样,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梁河阿昌族,受汉族、白族的影响较多,祖先崇拜比较普遍,埋葬死者的墓地要请地师看风水,给死者树碑立墓,七月半也照附近汉族风俗给祖先“亡魂”烧纸钱等。阿昌族的村寨,一般都有一座庙,里边供奉山神、土地、孤寡仙人等。
阿昌族喜食酸味,妇女有嚼烟、芦子的习惯,俗以齿黑为美。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
阿昌族的居住房屋多为土木结构,一正两厢。正房中堂设火塘,会客、议事、日常多在此。火塘受阿昌族重视,逢年过节要烧香,舂过年粑粑首先祭祀火塘。阿昌族的卧房分布在正堂两边,老者居左边,其他居右边。未婚男子可住厢房或厢房楼上。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
阿昌族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育形式表现在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继承上。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统计,阿昌族的青壮年90%以上是文盲。阿昌族的学校教育几乎为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阿昌族地区逐渐开办了学校,使阿昌族的适龄儿童接受了正规的现代学校教育。目前,...
阿昌族玩春灯的来历,主要是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阿昌族地区的玩灯习俗由来已久,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有“三年不玩灯,牛死马遭瘟”之说,由此可知,玩灯在阿昌族是一种宗教行为。这些动物角色的出现是阿昌族远古生存环境和劳动场面的真实写照,与阿昌族原始...
在与阿昌族长期密切的交往中,这些汉族屯丁的后代大部分逐渐融合为阿昌族。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期间,滇西南广大阿昌族地区被日寇铁蹄蹂躏,阿昌族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积极支援抗日部队,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抵抗日寇的英勇斗争。面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董其昌是中国书法史上颇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风格与书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董其昌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在绘画思想上他提倡“逸笔草草,但求形似”的文人画风,追求“墨戏”产生的阁帘效果、阁水看花。他把唐以来的绘画分为“南北”两宗派,尚南贬北,抬高文...
调腔又名绍兴高调、新昌高腔。其出处尚存争论:一说是明代余姚腔的遗音,另一说是出自弋阳腔,或受弋阳腔影响。由于调腔长期在浙东山区活动,艺人又多来自新昌、宁海、奉化交界处的山坑冷岙,受外来影响较少,至今尚保留其固有特色,对余姚腔的探索研究有一定价值。1937年前,在浙东绍...
端午节这天上午阿昌族吃粽子、煮蒜和咸蛋。农历五月端午,各地阿昌族要包棕子或以其他方式过端午节。梁河地区有的阿昌族村寨,在初四晚上要吃用米酒炖昌蒲、熊黄、霍香等中草药,并加人红糖及自制的药酒,以预防伤风咳嗽、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