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钞
虽非全帙,但系据宋人手泽模刻上石,故其文献真实性毋庸置疑。而这里所据的底本,即是十卷本的“足本”。作者名号不详者,以姓加“某”字称之。《全宋诗》已收之作家,仅补其诗;《全宋诗》未收之作家,则依《全宋诗》例,于诗$#...
诗与画一向被认为是姊妹艺术,二者之间彼此影响,互相渗透,两宋时期,它们更是产生了密切联系。诗人与画家的交游甚密,苏轼兄弟和李公麟的友谊可称典范。宋代诗人与绘画的密切联系不仅表现在外在的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他们普遍具有“诗画一律”的自...
我们认为“新时期”以来的20多年,是宋诗研究的重要发展时期。首先,应进一步开展宋诗发展史的基础研究。如果我们窥斑见豹即认斑为豹,不仅影响了对单个作家的正确认识,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对诗史全局的把握带来严重偏差。上述是文学史的荦荦大端,是文学史最基...
周勋初先生自日本带回复印本,进一步辑集整理后出版,即目下《唐钞文选集注汇存》。是书称引了大量的《礼记》内容。疑《唐钞文选》形近而误。又,《孔子家语》亦作“用”。疑“孔”当作“礼”。
释道潜,字参寥,北宋著名诗僧,能诗善文,陈师道称其为“释门之表,士林之秀,而诗苑之英也。”(《后山集》卷11)与当时士大夫文人苏轼、苏辙、秦观、曾巩、陈师道等人多有交往,诗酒唱和,赏玩从游,情深意笃,成为文学史上一段佳话。
中国诗坛从晚唐开始有一大转折即诗衰而倚声作。词开始登上中国文学的舞台成为宋代文学主要的形式词本起源市井歌谣,属胡夷里巷之曲’。
八十年代末《全宋诗》编纂启动,这为全面辑录“大典”中宋佚诗带来了机遇。据笔者考察,《全宋诗》所收大典作品基本未超出《永乐大典索引》和各家已辑成果的范围。《全宋诗》未能完成对大典中宋佚诗的全面辑录,笔者...
众所周知,唐宋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而唐宋诗的诗风差异历来为人们所争议,在此方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雨是无知觉的自然物说它“知时节”,是拟人手法。这一联是诗人对春雨的赞美之词,初步透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知”、“...
其诗学观的褊狭也是显而易见的。自清初以来,唐、宋诗之争纷纭复杂。其为人,有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志,认为读书之要在于格物致知,讲求穷究事理,修己立诚,躬身立行。其诗学地位可见一斑。一曾氏宋诗宗趣,与其学术渊源和时代风尚有着密切关系...
治唐诗者排斥宋调,治宋调者却始终以唐诗作为参照和评价标准。如何打破研究的僵局是目前唐宋文学研究者所面临的困惑。(3)许著将唐宋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唐音宋调在显著的区别背后仍有其相通相融的特性。作为宏观...
它以三元皆盛之论,将唐宋诗并列,同时又立足于宋诗,特别以杜、韩、黄为重心,突出宋诗对唐诗的创变与突破,从而确立宋诗地位与特征,对扬唐抑宋诗学观进行纠偏。这一诗学之根本,不在纠缠于诗...
不过,在当代中国大陆的古典文学研究中,这首诗的重要性多少被学者们忽视了。除了朱安群独具慧眼曾给予《演雅》高度评价外①,大陆出版的各种宋诗选本、鉴赏辞典甚至包括黄庭坚选集都遗漏了这首诗。众所周知,《演雅》之名是取“演述《尔雅》”之义。这一事实意味着黄...
诗人以芙蓉自喻,不以高官而骄,保持自我的高洁。现代人若皆能如此,则贪腐者必少也。现代人在日日为生计奔波之余,唯有旅游,才能获得这种闲逸和心境了。宋.范仲淹《苏幕遮》一词可谓唐宋词人写秋的词中最为经典的一首,不愧为绝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宋词中的千古...
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及冯延巳等诗人,既有千古绝唱之诗篇,又有脍炙人口之词作;他们既有诗人这一头衔,又有词家之桂冠。将以上诸因素揉和在一起,便产生了宋词较多引借唐诗这一结果。但是,在诗歌创作中,引借不是灵丹妙药,不可能医治无病...
以下,对残钞本异文择其要者作一大致的分梳和考察。可见此文不仅郑重描述了本处异文的状貌,而且印证了吴氏购得这一残钞本的时间地点,同时提供了其行款字数同于有正本的版本状况,值得注意。本来,嫌李奶奶太老,于事理不合,这几乎是《红楼梦》读者的共识,清代的评者早就指出了这一...